课程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课程建设 >> 正文

课程建设

2022年09月17日 17:15

“小鲁艺”到“大鲁艺”

一、内容提要

1.鲁艺聚集着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文艺工作者

2.毛主席要求鲁艺师生走出“小鲁艺”

3鲁艺师生在“大鲁艺”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正文

延安城东北五公里处的桥儿沟,有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热闹的人群印证了它不俗的魅力,也见证了它昔日的光辉,这就是延安鲁艺旧址。

中世纪城堡式样的鲁艺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410日,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战的需要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抗战时期,这里曾聚集了诸如茅盾、艾青、冼星海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南泥湾》、《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有人说新中国的文艺从延安走来,而延安的文艺,离不开鲁艺。

      抗战时期的鲁艺,师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做抗日宣传

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给延安文艺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这些知识分子还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创作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被群众所喜爱。1940年以后鲁艺在教学中强调正规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关门提高”的不良倾向,如19421月演出《凤凰涅槃大合唱》,女唱高音,男唱低音,在延安文艺界反响非常好。老百姓说:“女的唱得跟猫叫一样”,“男的唱的跟毛驴子叫一样”。这就反映出了文艺脱离群众的状况。

                   鲁艺师生们在鲁艺教学楼前的合影

针对这些问题,194252日、16日、23日先后三天,毛泽东在延安召开文艺座谈会,之后530日毛主席专门到鲁艺球场对全院师生讲话。他指出:“在鲁艺领到文凭还不算毕业,这只是在小鲁艺毕业了,还没有在大鲁艺毕业,人民群众还不承认你们。”他号召师生们走出“小鲁艺”,到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鲁艺”里,“要使小鲁艺与大鲁艺结合起来”,只有虚心向工农兵群众学习,才能创作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鲁艺的师生们积极行动起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丁玲、刘白羽、艾青等几十位文艺家纷纷下乡。延安文艺工作者举办了街头画报、街头小说、街头诗三种大型墙报,音乐、诗歌等也都体现了大众特色。1943年春节在延安又出现了新秧歌运动的高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秧歌运动”。在此基础上,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出了在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新歌剧《白毛女》,它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我们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此外,延安时期的文艺工作者还创作出了大量以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为主题的优秀小说作品,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的《荷花淀》等,使文艺创作真正走到了人民群众中,走到了社会生活这个“大鲁艺”中去。

                1945年歌剧《白毛女》在鲁迅艺术学院演出

毛泽东对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的教导,使文艺工作者在实践中找到了一条由小资产阶级向无产阶级转变的道路,找到了一条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道路,找到了一条超越自我、符合时代需求的道路。

(执笔人:王阳)

三、推荐阅读书目

[1] 延安泽东干部学院编:《延安时期大事记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0.12版

[2] 张远新、吴素霞、张正光著:《延安知识分子群体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7版

[3] 韩琳:《延安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3年7月第1版

四、相关图片或视频

                文化沟广场上,演出秧歌的火爆场面

               青年艺术剧院演出话剧《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