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的延安之路
一、内容提要
1.1936年11月丁玲奔赴陕北保安
2.1937年9月丁玲组织“西北战地服务团”
3.1942年3月9日丁玲发表《三八节有感》
二、正文
丁玲1904年出身于旧的官宦家庭,1922年初赴上海,曾在陈独秀、李达等创办的平民女子学校学习。在长沙等地上中学时,受到五四运动思潮的影响。1923年入中国共产党创办的上海大学中国文学系学习。1924年底,她处女作《梦珂》发表于《小说月报》,1928年,完成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引起文坛的热烈反响。
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敌人对她威胁、利诱,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但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并在党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途经西安,11月到达陕北保安,成为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位知名作家,中共中央宣传部为她举行了欢迎会,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出席了会议。
在欢迎会上丁玲建议成立一个文艺协会,毛泽东当即表示赞成,并让丁玲担任文艺协会主任。此外,她又提出参加红军的要求,于是丁玲被安排到红军作战前线,随彭德怀、任弼时领导的部队活动。1936年12月毛泽东还特地写了一首《临江仙》词送给丁玲并破例用军事电报的形式发往前线:“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阵图开向陇山东,昨日文小姐,今日武将军。”毛泽东正是从革命需要的角度把丁玲为代表的文化人所能起的作用看作是同军事力量的增长同等重要的。丁玲果然不负期望,写出了歌颂红军的《彭德怀速写》、《记左权同志话山城堡之战》、《一颗没有出膛的枪弹》等作品。
1937年1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迁到延安。她又被邀担任红军历史征编委员会的委员,参加《红军长征记》的编选工作。1937年9月,丁玲在中宣部的支持下出面组织了一个包括文学、戏剧、美术在内的综合性的“西北战地服务团”,在陕北、西安和山西部分地区积极宣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8年11月,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革命需要有“革命”品格的知识分子,于是丁玲离开了战地服务团的工作岗位去马列学院学习,接受革命理论教育。
1940年1月,根据党的安排丁玲又分别担任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延安分会和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的领导工作。在此期间,丁玲写出了《在医院中》和《我在霞村的时候》两篇用以揭示革命根据地内部现实问题为主旨的作品。在当时革命根据地还处于敌强我弱的包围之中,外界对革命还了解甚少的情况下,这样的作品对革命而言是弊大于利的。
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机关报《解放日报》,丁玲出任文艺副刊主编。她按照既定的文学思维经手发表了一些反映延安现实生活存在的所谓阴暗面的作品。特别是王实味的《野百合花》以及丁玲自己的即兴之作《三八节有感》。这些文章从现实的政治角度来说,是不符合当时革命的要求的。因此,历经延安整风运动,尤其是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使丁玲经受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她开始远离五四运动以后就信守的关于民主、自由一类的政治思想营养及关于人的文学个性解放等文学价值观念。
延安文艺整风运动结束后,丁玲便遵循延安文艺座谈会的思想,深入到边区的工农兵群众生活中去,写出了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报告文学《田保霖》。此后她又写出了歌颂八路军的《一二九师与晋冀鲁豫边区》以及表扬边区模范人物的《民间艺人李卜》、《袁广发》等文章。
抗日战争胜利后,丁玲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组织文艺通讯团奔赴东北。后因交通阻断被滞留在张家口地区,但她随即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当地的土改运动中,并花了两年的时间完成了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写作。历史证明,《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不仅是丁玲个人在思想认识上经历巨大转变后的一部巅峰作品,而且也是贯彻实践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一个具有标志性的重大成果。
三、推荐阅读书目
[1]张炯:《丁玲全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李向东:《丁玲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版。
[3]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华夏出版社2011年版。
四、附图(或视频)
人……在艰苦中生长」──评丁玲同志底「在医院中时
集中火力研究整风文件
作家丁玲史沫特列等组织 西北战地服务团出发前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