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庞珂庆、张佳敏、朱子怡 核稿:高峰老师
2024年9月11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四十五期在学院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读书活动作报告分享的分别是23级硕士研究生庞珂庆、张佳敏、朱子怡同学,庞珂庆同学研读的内容是列宁著作《怎么办?》;张佳敏、朱子怡同学研读的内容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以下简称《分析》)。

庞珂庆同学深入研读了列宁著作《怎么办?》,并对该书的写作背景、理论武装思想、灌输理论及其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进行了全面分析。
他阐述了列宁写作该文的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与政治矛盾日益尖锐,导致国内阶级对立加剧。同时,国内外错误思潮的影响使得工人运动表现出盲目性和自发性,无法完成社会民主革命的任务。
他指出,列宁的武装思想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并结合具体论断详细阐述了列宁武装思想的基本内涵,进而就原因、内容、路径三方面深入剖析并强调向工人阶级进行科学理论灌输的必要性。
分享最后,庞珂庆同学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怎么办?》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启示,分析了列宁在写作中体现的两大意识如何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经验借鉴。

张佳敏同学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历史贡献及思考与感悟等方面对《分析》进行了详细解读。
首先她阐明了该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写于1925年12月1日,当时中国革命形势迫切,中共党内也出现了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前途的基本问题——革命领导权、动力、对象及革命前途等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其次,她指出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是反对党内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和以张国焘为代表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并进一步对文中阐述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态度作大概分析。
最后,她从理论贡献、战略贡献和精神贡献三个方面总结了该文章的历史贡献,进而对本文作出思考与感悟:《分析》这篇文章体现出毛泽东同志具有高超的政治预见性和前瞻性,运用阶级分析法去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指明了道路,同时也指导我们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

朱子怡同学在上一位同学研读内容的基础上,从另一角度解读了《分析》的写作背景,在阐述完主要内容后,较多篇幅为大家讲解了这篇文章的现实启示。
首先,她对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了分析,当时党内主要存在两种倾向,即“左”倾机会主义和右倾机会主义。这两种倾向虽然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忽视了农民阶层的重要性。
其次,她分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毛泽东把当时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分为五类,分别是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半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最后,她对这篇文章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产生了自己的感悟和体会。作为《毛泽东选集》的开篇之作,这篇文章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作为在中国革命史上极具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的文章,《分析》开宗明义地将分清敌友作为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不但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领导力量与目标问题,而且明确地认识到革命的成败在于农民,为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农民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奠定了重要基础。
本次读书活动圆满结束,三位同学的分享使参会同学在共读的时间里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深邃智慧和不朽思想。共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思想的升华,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他们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