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论持久战》

2022年09月17日 11:35

《论持久战》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短短几月,侵略者的铁蹄在华北、华东肆意践踏,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沦陷,大片国土流失,无数同胞流离失所。面对如此强敌,国民党营垒中“亡国论”的思想一度盛行,但随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捷报相继传来,“速胜论”又迅速兴起。在共产党内存在着盲目轻敌和轻视抗战中游击战的战略地位等现象。

   

新华日报馆印行的《论持久战》

在此种形势下,迫切需要有一种正确的理论统一全民族的思想,从宏观上预测抗战的发展态势,从微观上进行有效抗战;有力的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分析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途径办法。毛泽东一直密切关注抗战局势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抗日的具体主张和办法。1935年,毛泽东就在《论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报告中提出持久战的思想,此后,陆续又在发表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章中,提出了各种关于抗战的方针和方法,这给《论持久战》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毛泽东通过重点学习国外军事理论著作——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查阅大量的资料后,开始集中写作《论持久战》。在创作过程中,他连续两天两夜不睡觉,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一次,脚边取暖的炭火把棉鞋烧着了,他也全然不知,直到火把鞋头的帮底都烧没烫到脚了,才察觉到连续数天的高强度作,把毛泽东的身体熬垮了,第八天,便病倒了剧烈的头痛,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吃了药后,只休息了一天,又投身到写作当中。就这样,毛泽东连续用了八天九夜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五万多字的文稿《论持久战》。

  

毛泽东为《论持久战》一书出版的题词

《论持久战》客观分析了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指出了“敌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点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扩大。我方反之,我之优点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强,缺点则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胜利,避免灭亡,敌则将最后失败,而不能避免整个帝国主义制度的崩溃”;同时,准确预见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和抗日战争必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战争形势和为取得抗战胜利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提出了通过“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以运动战、游击战为主的战争形式获得“积小胜为大胜,用空间换时间”的正确抗战方针,特别强调了政治动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后得出,中国不会亡,中国不能速胜,必须是持久战的结论。

     

当年《论持久战》书籍的封面

《论持久战》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有力地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等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极大地鼓舞和坚定了广大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论持久战》一面世,就在党内外、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相继被译为英文和俄文,并受到丘吉尔、斯大林、罗斯福等大国领导人的推崇,得到了国际上的积极响应和高度评价。

             

毛泽东在创作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康琪、王保存著:《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史,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

下列文章中没有为《论持久战》奠定理论基础的是(D)

A、《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B、《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C、《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D、《论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