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资源

“三三制”政权建设

2022年09月17日 11:30

“三三制”政权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团结一切力量参与抗战,不但积极倡导和推动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将之付诸于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一种崭新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三三制”政权。

“三三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政权机构和民意机关的人员名额分配上,代表工人阶级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和联系广大小资产阶级的非党左派进步分子和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三分之一。这一制度对孤立顽固势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以及对团结抗日、推动全国民主化,反对蒋介石的一党专政起到了积极作用。

                         

毛泽东提出“三三制”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不久,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地将统一战线思想付诸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具体实践。到1940年初,中共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已普遍建立了包括各抗日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在内的抗日民主政权。尽管在这些政权中,中共以外的其他党派、团体和其他阶级、阶层人士数量还比较少,但已初步具有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权性质,从而为“三三制”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抗战以来根据地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策略,争取和团结各界人士共同抗战,首次在提出了“三三制”政权建设的思想。同年7月,毛泽东在为纪念抗战三周年所发表的《团结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向全国人民提出建立“三三制”政权的主张。此后,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政权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起来。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三三制”的实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中最突出的,是使边区各级政权有了广泛的代表性,有力地调动了社会各界团结抗战的积极性。一些跑到敌占区的地主开始回乡,乡绅富商也有了在根据地投资经营的积极性。华中根据地实行“三三制”以后,原地方精英与新四军和抗日政权出现了少见的融洽气氛,特别是一些被选进或者聘任为参议员和区代表的乡绅,表现出空前的抗日热情。乡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减租减息的阻力也相应地减小。另外,“三三制”也使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大大加强,提高了边区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效率。

               

“三三制”——民主典范

“三三制”作为中国共产党自己约束自己的一项制度,党员首先身体力行,把“三三制”真正落到了实处,保障“三三制”在组织上得到圆满实现。当然,“三三制”原则的贯彻落实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在“三三制”政权建设之初,许多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想不通,在行动上存在抵触情绪。对此,各级党组织进行了耐心的说服教育。实践证明,中共对“三三制”政权的领导,并没有因政权中党员人数的减少而受到削弱,反而因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占有优势,能够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带头贯彻执行党的正确政策,从而更加有效地实现了党的领导。

 

                          

边区人民进行民主选举活动

“三三制”政权作为一种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从制度上为党外人士进入政权并占有一定比例提供了保障。这对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党派和团体参与抗战,最终夺取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进行了初步探索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申沛昌、任学龄:《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简史》,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2]谭虎娃:《历史的转折——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抗日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是指( C )

A.进步势力、中间势力、顽固势力各占三分之一

B.共产党、国民党、民主党派各占三分之一

C.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不左不右的中间各占三分之一

D.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各占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