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领域简介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属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大学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点从2014年开始正式招生,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本专业现有专职硕士生导师11人,其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为72%,硕博所占比例为82%。现有教育部研究平台3个,省级学术研究平台4个。近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重点等项目2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出版专著20余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等权威或重点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研究生获陕西省研究生创新成果奖多项。本专业依托于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等一级学科,充分利用延安厚重的红色文化资源、全校雄厚的师资力量以及诸多的教学科研平台,积极探索一条更有特色、更有水平的学科教学(思政)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路径。本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在中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学以及地方教育管理机构就业。
二、培养目标
学科教学(思政)专业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术素质与实际能力兼顾相长”为理念,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专任教师。
具体要求为: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关爱学生,立德树人,为人师表,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有健康人格。
2.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了解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前沿和发展趋势;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3.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普通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5.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普通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
6.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7.能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
三、主要研究方向
本专业学位主要研究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特别是中等职业技术院校和中学的思想政治课中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本专业暂不分具体的研究方向。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本领域硕士研究生正常学习年限为3年,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硕士论文答辩前应完成规定的学分和各培养环节,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条件。延长学习时间者,须提出申请,经学院签署意见后报研究生院审批,包括休学时间,原则上最长在校学习年限不超过5年。
五、学分要求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专业实践环节 | 体育教育环节 | 美育教育环节 | 劳动教育环节 |
42≤学分≤45 | ≥31 | 8 | 1 | 1 | 1 |
六、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
(一)课程设置
坚持以培养研究生职业能力为核心,加强协同育人,坚持学以致用,突出知识运用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发展力的培养。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和体美劳教育。开设课程1学分为18学时,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
学科教学(思政)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类别 | 课程编号 | 课程名称 | 学 时 | 学 分 | 开课 学期 |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 开课学院 | 备注 |
公共 必修课 (7学分) | 1071911 | 英语1 | 36 | 2 | 1 | 考试 | 外语学院 |
|
1071913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36 | 2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1071914 | 党中央在延安十三年与延安精神 | 18 | 1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1071904 | 马克思主义与 社会科学方法论 | 18 | 1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1071936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研究 | 18 | 1 | 1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学位 基础课 (8学分) | 04510001 | 教育原理 | 36 | 2 | 1 | 考试 | 教育科学学院 |
|
04510002 | 课程与教学论 | 36 | 2 | 1 | 考试 | 教育科学学院 |
04510003 | 教育研究方法 | 36 | 2 | 2 | 考试 | 教育科学学院 |
04511644 | 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 | 36 | 2 | 2 | 考试 | 教育科学学院 |
专业 必修课 (8学分) | 04510201 |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 与教材研究 | 36 | 2 | 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04510202 | 中学思想政治 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 | 36 | 2 | 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203 | 思想政治教育学 原理研究 | 36 | 2 | 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204 | 思想政治教育学 方法研究 | 36 | 2 | 2 | 考试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业 选修课 (8学分)* | 04510301 | 思想政治学科 发展前沿专题 | 36 | 2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科素养类课程 |
04510302 |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 测量与评价 | 36 | 2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03 | 比较思想政治教育 专题研究 | 36 | 2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04 | 中学德育专题研究 | 36 | 2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教育专业类课程 |
04510305 | 现代教育技术学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06 |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研究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07 | 外国德育文献选读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专业特色类课程 |
04510308 | 批判性思维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09 | 中华民族优秀 传统文化研究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0 | 政治学专题研究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1 |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 | 36 | 2 | 4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2 | 延安精神专题研究 | 18 | 1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3 | 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 | 18 | 1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4 | 中学思想政治课 教学艺术 | 18 | 1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5 |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 | 18 | 1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04510316 |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 36 | 2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补修本科课程 | 04510401 | 教育学 | 36 | / | 1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非师范或跨专业 |
04510402 | 心理学 | 36 | / | 1 | 考查 | 教育科学学院 |
04510403 | 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论 | 36 | / | 1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实践 教学 (8学分) | 1071909 | 教育见习 |
| 1 | 1-2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校内实训 |
| 2 | 3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教育实习 |
| 4 | 4-5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教育研习 |
| 1 | 1-6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体美劳 教育 (3学分) | 1071918 | 体育教育环节 | 18 | 1 | 1-6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美育教育环节 | 18 | 1 | 1-6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劳动教育环节 | 18 | 1 | 1-6 | 考查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
说明:课程编号共八位数字,前四位为一级学科代码,后四位为本学科的课程顺序号。专业选修课必须至少选修8学分。
1.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具体课程设置见上表。
2.实践教学
根据教指委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教育硕士专业实践包括四个阶段,分别为教育见习、校内实训、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
教育见习:安排在第一学期第十七周和第二学期第一周,共2周时间。具体任务包括:(1)教学观摩。本科为师范类专业背景的学生听课不少于8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听课不少于12节,其中公开课听课次数不少于2次,观摩主题班会不少于1次。(2)教研观摩。观摩学校教研活动不少于3次;观摩县区级以上教研活动不少于1次。参加教育管理专家或教学一线名师的专题报告会不少于2次。(3)文化体验。体验和分析教师的工作和学校文化。见习结束后,学生提交教育见习手册,经校外实践导师和校内理论导师考核合格后计1学分。
校内实训:安排在第三学期1-6周。由课堂教学技能训练(1-3周,18学时)、微格教学(4-5周,12学时)、学院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第六周,6学时)三个模块构成。具体任务包括:教材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语言运用、板书、新媒体使用等模拟练习。可采取课例分析、说课、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以及教育教学技能比赛等形式实施校内实训。其中课例分析、说课、微格教学、虚拟仿真实训可依托专业必修课开展;教育教学技能比赛可采取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比赛、普通话比赛、课件制作比赛、教学设计比赛、说课及试讲比赛和案例评析比赛等多种形式,通过第二课堂等途径开展。校内实训结束后,学生提交实训手册,经教育硕士教师技能考核委员会考核合格获得2学分后,才能进行教育实习。
教育实习:安排在第四至五学期,由学院统一组织教育实习,原则上采取集中实习的方式,并与所学专业相符。其中集中实习在第四学期,第五学期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位论文写作需要安排实习。教育实习主要任务包括:(1)实习准备和动员。(2)学科教学实践。听课(本科为师范类专业背景的学生每周听课不少于4节,本科为非师范类专业或跨专业背景的学生不少于6节);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教学评价,独立撰写教案并讲授新课不少于6节;参与辅导、作业批改、考试及阅卷等工作;理论导师可采用驻校指导、巡回指导和远程指导等多种方式和行业导师联合开展讲评,讲评次数不少于2次。(3)班级管理实践。参加班级集体活动,了解学生和班级文化,熟悉班主任工作内容和流程,参与集体教育、个别教育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活动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认真搜集和分析相关教育案例;独立组织班级集体活动,如主题班会、报告会、团会、中队会、半日活动和游戏活动等,活动次数不少于2次。(4)教学研究实践。学生应积极参加实践基地的教研活动,参加教研活动不少于6次;围绕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结合教育实践中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教育反思;每月撰写教育实践反思报告不少于1篇;围绕学位论文的研究问题,收集相关实践案例、调研材料和参考素材等,为撰写教育研习报告和学位论文做好充分准备。教育实习结束后,学生应向实践导师和理论导师提供以下材料:(1)教学观摩听课记录与听课感想20节次以上;(2)自编教学设计6份;(3)教学反思3份;(4)教育实习总结报告1份;(5)能反映研究生教学能力与水平的完整一节课的教学录像资料。教育实习结束后,学生提交实习手册,经校外实践导师和校内理论导师考核合格后计4学分。
教育研习:安排在1-6学期整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与课程学习和论文撰写有机结合。主要任务是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或教育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调查研究、课堂观察研究等,并通过课堂实录、教育日志、教育教学案例等记录自己的反思与收获。学生在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期间,至少各撰写1份不少于3000字的教育研习报告,旨在记录见习、实训、实习过程中的个人见解、思考、反思,寻找差距,弥补不足。报告的形式可为调查研究报告、教学反思报告或案例分析报告,报告内容一般应包括现状与问题、成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等。教育研习结束后,学生提交研习报告2份,经校外实践导师和校内理论导师考核合格后计1学分。
(二)考核方式
考核采取课程考试、课程论文、调查报告、教学设计、实践报告、听课记录、教学反思、教学录像等多种评价方式,加强过程性评价,注重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建立基于评价的课程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三)学分要求
学科教学(思政)学分设置
总学分 | 课程学习 | 专业实践环节 | 体育教育环节 | 美育教育环节 | 劳动教育环节 |
42≤学分≤45 | ≥31 | 8 | 1 | 1 | 1 |
总学分不少于42学分,其中学位公共课7学分、学位基础课8学分、专业必修课8学分、专业选修课8学分、实践教学8学分,含教育见习、校内实训2学分和校外实践6学分。
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生入学后,应至少补修3门教师教育类本科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不计学分。跨专业毕业生入学后,至少补修1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不计学分。
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采取周末、假期授课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原则上不超过5年。
(四)培养过程与方法
按照既定的培养方案,有序组织开展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撰写等培养环节,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三全育人。实行双导师制,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研究工作。根据培养目标、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小组合作等适切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与反思。
七、必修环节
1.专业实践
各专业学位类别(领域)应参考相应教指委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专业实践时间不少于6个月,专业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践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进行,分段实践在2-3学年均可安排,实践地点一般选择固定的专业实践基地,也可联系相关专业实习单位。专业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组指导下制定专业实践计划,进行专业实践,撰写专业实践报告。
2.体美劳教育
体育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填写登记表,每学年至少10次,由学院负责记录考核存档,合格者获得1学分。
美育活动: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有关音乐、美术、书法、文学、艺术等活动,填写登记表,每学年至少10次,由学院负责记录考核存档,合格者获得1学分。
劳动教育: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须参加各种劳动或接受劳动技能教育,填写登记表,每学年至少10次,由学院负责记录考核存档,合格者获得1学分。
八、学位论文环节
1.中期考核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第三学期末第四学期初完成。中期考核包括研究生自评总结、课程学习情况审核以及导师对研究生政治思想表现、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评定,最终由研究生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给出综合评定意见。根据中期考核评定意见,决定研究生是否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开题报告及答辩
(1)开题时间
开题时间在第三学期末进行。
(2)论文选题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论文题目。选题应与本专业领域的培养目标一致,应能解决普通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
(3)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主要内容应包括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及方法、研究内容、论文框架、论文撰写计划、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参考文献、写作进度等。经导师同意后,方可参加开题答辩。
(4)开题答辩
学院成立3–5人的开题报告答辩小组,邀请校内外专家(必须有1名校外实践基地指导教师)参加开题答辩,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提出意见和建议。开题答辩以研究生汇报、专家组提问的方式进行。
(5)答辩结论
开题答辩结论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和“不予通过”三种情况。结论为“通过”的研究生,准予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结论为“修改后通过”的,研究生在2个月内修改。修改完成后,向专家组提交修改报告,专家组审核通过后,准予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仍未通过的,须延期学习并随下一级研究生重新开题。
开题答辩一经通过,原则上不得随意更换题目。确需更换的,由研究生提出书面申请,说明更换题目的理由和研究的可行性,经导师同意后,报学院研究审核。申请通过后,仍需安排开题答辩。答辩通过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因更换题目而写作时间达不到一年的,作延期毕业处理,延期时间至少半年。
3.学位论文答辩及学位授予
(1)学位论文写作时间
学位论文写作安排在第四至六学期,应不少于1年。
(2)学位论文要求
学位论文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研究论文、调查研究报告、行动研究报告、案例研究报告、课程开发方案等。论文正文部分字数不少于2万字,需体现应有的学术性、创新性、完整性、应用性,学位论文的逻辑结构与写作规范应符合《延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
(3)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导师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学术性、创新性、完整性、应用性、逻辑结构、写作规范、时间进度等)进行检查。导师应及时发现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修改意见和建议。
(4)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安排在第六学期。研究生必须修满规定学分,中期考核合格,通过论文预答辩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
论文提交:研究生应对学位论文中原创性做出承诺,学位论文提交前须经导师审阅。导师同意并审批签字后方可提交。
预答辩:对导师审阅并签字确认提交的论文,学院成立3–5人的预答辩委员会进行论文预答辩。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对预答辩中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并对论文作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预答辩通过者,方可进行论文正式答辩。不通过者,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论文检测:为杜绝学术不端行为,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学位论文答辩前须对论文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结果的运用,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论文评阅:检测及预答辩通过的论文须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呈送2名专家进行评阅(部分学位论文实行匿名评审),论文评阅人中应至少有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思政教师。评阅通过的,研究生可进入答辩环节;评阅不通过的,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论文答辩:综合学位论文预答辩、检测、评阅及论文修改和完善等情况,经研究生申请,导师同意,研究生方可进入论文答辩环节。学院成立5–7人的答辩委员会,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至少有一名具有高级职称的中学思政教师。答辩通过的,可申请学位;答辩不通过的,按照学校研究生培养管理相关规定执行。
(5)学位授予
研究生应在培养年限内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考核成绩合格,修满学分,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条件,准予毕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以及《延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延大发[2022]4号)的有关规定,达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可授予教育硕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