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5年02月27日 12:29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24)

(0305)

一、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和学科特色的优势,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宣传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政治素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方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高度自觉的责任担当,热爱并立志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育工作。

知识水平:熟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重要文献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有比较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专业基础知识,能够很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分析现实社会问题。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

科研能力:掌握本学科研究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研究成果,恪守学术规范,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能力、论文写作能力和独立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能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进行创新性思考、开展创新性研究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综合素质:坚定正确的理论立场,具备学术鉴别能力;坚持守正创新,崇尚科学精神;加强学术交流合作,拓宽学术视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社会服务能力;秉持学术良知,养成良好学风。

三、主要研究领域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以马克思主义主要经典著作和基本原理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两个结合”以及延安革命老区振兴等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以及这一过程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延安元素等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3.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及其思想、政治、品德、法治、心理健康教育等特点和规律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延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延安精神育人体系构建等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4.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以近现代以来中国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而探索社会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领域;在延安时期党的建设、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历史等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特色。

四、学制和学习年限

学制4年,最长培养年限6年。

五、学分要求

实行学分制。博士研究生应修总学分数不少于23学分,其中必修课17学分;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实践课2学分。

(一)理论课

必修课:1.公共课2门,共5学分。2.基础课6门,共12学分。

选修课: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其中学生须在自己所在的二级学科方向课程中至少选修一门。

补修课: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博士研究生,须依据导师意见,补修本专业硕士阶段主干课程2门。补修课程成绩必须合格,但不计学分。

(二)实践课

实践课2学分,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读书会”和“学术沙龙”各1学分。

总学分

理论课

实践课

补修硕士课程

必修课

选修课

读书会

学术沙龙

23

17

4

1

1

2门,不计学分

六、课程设置

课程分理论课与实践两大类。理论课含必修课、选修课与补修课(为跨学科考取且未修本专业所设的2-3门主要课程),必修课包括公共课、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实践课含读书会与学术沙龙。上述课程70分及以上为合格。实践课仅记合格或不合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开课

学期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开课学院

备注

必修课

公共课

(5学分)

B1071901

英语

36

2

1

考试

外语学院


B1071902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54

3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础课

(12学分)

B030500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

36

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研究

36

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3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

36

2

1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4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

36

2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5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研究

36

2

2

考试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6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

36

2

2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选修课(4学分)

B030500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主文献研读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8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0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文献研读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1

思想政治教育主文献研读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2

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3

中国近现代史主文献研读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4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5

中国近现代思想学说史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6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7

当代中国价值观演变与发展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8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19

延安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20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专题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21

科学社会主义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22

政治经济学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23

中国式现代化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24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

36

2

3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补修研究生课程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36

2

1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36

2

1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实践课(2学分)

B0305021

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读书会

18

1

1-5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B0305022

学术沙龙

18

1

1-5

考查

马克思主义学院


说明:课程编号共8位数字,前5位为博士培养(B)与一级学科代码,后3位为本学科的课程顺序号。

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教学方式,讲授与研讨、课上讲授与课下自学相结合,充分发挥研讨方式在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研讨班、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学术报告等多种形式,突出对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

课程安排:课程安排集中在前三个学期,具体见上表。

七、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应以科学研究为主,重点培养其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须在导师指导下,按照培养目标及其规格要求,自觉、深入、系统和创造性地学习自修,积极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的科研工作,以拓宽学术视野、提升创新能力。

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采取导师负责制。建立以导师为主的博士研究生指导小组,坚持导师个人指导与集体培养相结合,充分发挥集体指导的优势。导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负有第一责任,包括课业学习、科学研究、撰写论文和思想教育等。

3.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需在既定的计划下进行。博士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人学习与研究计划,应在入学后第一学期内完成。入学后,至少每月向导师汇报一次思想、学习和科研进展情况,听取导师的指导。

4.加强对博士研究生的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在研究生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以博士究生的培养计划为依据,对博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表现、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科研能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中期考核时间一般在第四学期初,也可与学位论文开题相结合。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论文写作阶段。

5.实行博士研究生助教制度。鼓励无高校教学经验、且有志于从事高校教学工作的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兼做助教。

八、培养环节与要求

(一)学术活动

1.读书会

博士研究生须在中期考核前每学期至少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读书会”9次,并撰写读书报告;凡未达到规定次数和基本要求,则该环节考核不通过。

2.学术沙龙

博士研究生须参加由导师组负责安排的学术沙龙,在第二学期至中期考核期间每两周至少参加1次讨论,每学期至少主讲1次,每次均有完整记录;凡未按规定参加学术沙龙或未完成主讲次数者,则该环节考核不通过。

(二)开题报告

1.论文选题

博士研究生入学后,应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明确科研方向,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进行调查研究,确定研究方向与领域,制定研究计划。毕业论文选题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性,论文选题必须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前沿性、创新性、可行性。应在入学后一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

2.开题报告

博士研究生应于第二学期内初步拟定论文题目,并于第三学期撰写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必须符合本学科的学科属性。开题报告的内容应包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分析;课题研究目标、研究的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研究工作成绩。开题报告论证会应 5-7 名博士生导师参加。

(三)中期考核

1.考核内容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健康状况、课程完成情况、科学研究等。

2.组织管理

中期考核在第四学期初进行,由中期考核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安排,具体人员由学院相关负责人、导师组成员构成。中期考核不合格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学位论文

1.基本要求

学位论文须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研究生独立完成,论文字数不少于15万字。博士研究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应经常与导师进行沟通。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能系统地运用本专业知识和研究方法,学位论文需具有一定创新性。

2.学位论文预答辩: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预答辩须提前2个月提出申请。预答辩委员会由培养单位聘请校内外相关领域博导不少于5名相关专家组成。凡未通过预答辩者,不能进入学位论文送审程序。

3.学位论文外审

学位论文预答辩通过后,即可进入外审环节,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全部外审,在5位外审专家意见中若有1位外审专家评定不合格,则不能参加答辩。

4.学位论文答辩

博士研究生须提前3个月提交答辩申请,经培养单位审核合格后方可答辩。提出论文答辩申请前,博士研究生须以第一作者身份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博士研究生为第二作者、以延安大学为第一单位在本学科学术期刊或相关学术期刊上至少发表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2篇高质量学术论文至少有1篇需为独立作者;1篇可为导师第一作者、学生第二作者共同发表的论文,且以延安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答辩委员会由培养单位聘请校内外具有博士研究生培养经验的5-7名相关专家组成。凡未通过答辩者,根据学校相关文件处理。

参考书目以及相关重要学术期刊(一)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3.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4. 《列宁专题文集》1-4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

5.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毛泽东文集》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

7.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8.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

9. 《胡锦涛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

10.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

12. 《建国以来党的重要文献选编》(1949-1965),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13.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下),人民出版社,1982 年。

14.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1999 年。

15. 《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1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

17.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013年。

18.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018年。

19.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14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20.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年。

21. 胡刘:《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

22.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

23.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24.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务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原著导读》,人民出版社,2016年。

25. 王宗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26. 程恩富、胡东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与整体性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27.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构与建设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28.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9. 张雷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经济科学出版社,2017年。

30. 王宗礼,马俊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第1-5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

31. 杨耕:《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2. 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3. 袁贵仁:《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4.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35. 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 汪青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37. 田克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轨迹》,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38. 田克勤、李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39. 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

40. 金民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逻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

41. 丁俊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一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42. 王树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二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43. 肖贵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三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44. 许纪霖:《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论》上下卷,东方出版中心,2000年。

45.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30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46. 丰子义:《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47. 秦宣:《为什么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48. 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年。

49. 洪银兴:《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50. 王伟光:《论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2006年。

51. 石仲泉:《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2. 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

53. 杨凤城:《中国共产党就是这样成功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54.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6年。

55. 刘建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56. 韩喜平:《国家核心价值与公民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

57. 汪青松、季正聚、黄福寿:《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6年。

58. 周向军:《马克思主义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观发展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

59. 王淑芹:《伦理秩序与道德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

60.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61. 王永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

62. 冯契:《人的自由与真善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63.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64. 郭齐勇:《中国儒学之精神》,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65. 杨国荣:《伦理与存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66. [英]特里·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李杨等译,新星出版社,2011年。

67. [美]罗伯特·海尔布隆纳:《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易克信等译,东方出版社,2016年。

68. [美]悉尼·胡克:《对马克思的理解》,徐崇温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69. [美]斯蒂芬·A·雷斯尼克,理查德·D·:《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起点》,王虎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年。

(二)学术期刊

70. 《中国社会科学》

71. 《新华文摘》

72. 《求是》

73. 《马克思主义研究》

74. 《政治学研究》

75. 《历史研究》

76. 《哲学研究》

77.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78. 《中共党史研究》

79. 《近代史研究》

80. 《党的文献》

81.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82. 《道德与文明》

83. 《当代中国史研究》

84.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85. 《科学社会主义》

86.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87. 《社会主义研究》

88.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89.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90.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文摘》

91.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92. 《国外社会科学》

93. 《国外理论动态》

94. 国内一流大学文科学报

95. 《FOREIGN AFFAIRS》

96.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97.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98.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99. 《WORLD POLITICS》

100. 《MIND》

101. 《ETHICS》

102.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