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以下简称“基地”)是教育部于2013年批准的首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之一,也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高校基地。该基地依托延安大学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和学科优势,以传承延安精神为核心,致力于打造全国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的高端平台,为推动思政教育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基地成立的背景与定位
延安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以延安精神为办学灵魂。基地的设立既是国家对延安红色教育资源的高度认可,也是对学校“用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办学理念的深化。基地以组织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和研修活动为主要任务,整合延安及周边革命旧址、红色文化资源,构建“革命传统教育+理论研修+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旨在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沉浸式、体验式的学习平台,促进红色文化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二、资源体系与平台建设
1. 红色资源整合
基地充分利用延安革命圣地优势,开发了覆盖杨家岭、枣园、梁家河等27处革命旧址的现场教学项目,并打造《为人民服务》等特色实践课程,形成“听红色事迹、看红色遗迹、悟精神内涵”的立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基地建成红色文化虚拟仿真实验室,通过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与感染力。
2. 学科与科研支撑
依托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优势,基地整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高端平台,并联合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合作。学院自主研发的“延安时期红色文献数字研究平台”收录9000余万字红色文献,为研修活动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
3. 师资与课程体系
基地汇聚了包括全国师德标兵、陕西省教学名师等在内的62名专任教师,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指导”的双师型队伍。课程体系涵盖《延安精神概论》《红色经典大讲堂》等特色课程,并将延安精神凝练为8个专题融入课堂教学,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
三、特色研修模式与成效
1. 多元化的实践路径
基地构建“一体两翼”育人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现场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两翼。例如,组织学员在中共七大会址进行沉浸式教学,排演《黄河大合唱》等红色剧目,开展“读、唱、演、研”主题活动,推动理论学习向价值认同转化。
2. 社会服务与辐射效应
基地不仅承担教育部委托的全国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还通过泽东干部学院、全国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等平台,累计为20余万人次提供培训服务,覆盖全国各行各业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此外,基地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延安精神新论》等专著10余部,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余项,形成“延安道路与当代中国”等学术品牌。
3. 育人成效与社会影响
基地的实践育人模式显著提升了学员的政治素养与教学能力。据统计,延安大学思政专业学生考研录取率、公务员考取率居省内前列,70%以上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涌现出援藏援疆、捐献造血干细胞等先进典型,彰显了延安精神铸魂育人的实效。
四、未来发展方向
基地将持续深化红色资源数字化建设,拓展“云端思政”教育场景;加强国际交流,推动延安精神与治国理政经验的跨国对话;同时优化“订单式”资政育人项目,探索思政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的新路径,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贡献“延大方案”。通过十余年的建设,延安大学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已成为全国红色文化教育的高地,为培养“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提供了示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