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俊立 罗青林 郭小娜 核稿:刘建华
2025年3月26日,学科思政24全体同学于马克思主义学院202智慧教室开展了教学技能实训的第十三期活动。本次实训活动讲课人为罗青林和郭小娜两位同学。讲课的内容分别是高中必修四第九课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高中必修三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

罗青林讲课的内容为高中必修四第九课第二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课程伊始,通过“看剧照猜剧名”的趣味游戏自然导入新课,成功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在授课过程中,四部精彩影片贯穿始终,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线索。借助影片的辅助,详细阐释了文化发展的三种重要途径:其一,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明确人民在文化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二,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文化与时代紧密相连;其三,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融合创新的理解。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课程结尾罗青林同学精心挑选了两道高考真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课后,刘建华老师和赵海龙老师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刘建华老师指出,应更多地运用教材上已有的例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同时建议将教学视频播放两遍,以便对知识点进行升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赵海龙老师则着重强调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细节,合理分配时间,并且教学内容应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课程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郭小娜同学试讲的是高中必修三第八课第三框《法治社会》。课程以如何描绘法治新蓝图这个总议题开启分议题的学习,课中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养犬主人、社区居民、居委会人员等角色,用文明养犬这一案例贯穿始终。在同学们的表演和讨论中,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法治社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建设法治社会的措施和意义。临近尾声,她梳理了本节课知识框架,同时对法治社会建设的未来表达了美好愿景。通过这节课,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激发了学生践行法治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建设法治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试讲结束后,刘建华老师与赵海龙老师提出建议。刘老师指出,导课视频要给出具体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去观看,使得导课环节更加有效,同时加强普通话的练习,增加课下实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赵老师则强调,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掌握高考知识点,增强课程内容的深度,案例选取要结合学生实际,所呈现的内容务必精准无误,把控授课时长。

实训结束后,刘建华和赵海龙两位老师在总结完两位同学的优缺点之后,也向同学们提出建议,鼓励同学们要仔细研读打磨教材,要将每个知识点理解透彻并且与当前时政热点结合起来,提升课程内容的创造性和实用性,贴近学生们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相信本次实训活动同学们能够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