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仲璇 杨方方 张汉卿 核稿:高峰
2024年4月16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十七期在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读书活动作报告分享的分别是硕士研究生陈仲璇、杨方方、张汉卿。陈仲璇、杨方方研读的内容是毛泽东选集中的《实践论》;张汉卿同学研读的内容是毛泽东选集中的《矛盾论》。冯东飞老师在线上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进行了理论指导和建议。

第一位导读人是陈仲璇同学,她围绕该篇文章的基本情况、写作背景及主要内容做了系统的介绍,并阐述了其现实价值。首先,她对《实践论》做了基本情况的介绍,她指出该篇文章是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深化实事求思想路线的里程碑式著作,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随后,她重点分享了该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该篇著作是毛泽东同志在为了纠正党内教条主义等错误思想、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动员全民族抗战的客观形势下所作出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读,阐明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以及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突出强调要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最后,她分享了该篇文章带给当代青年的现实思考,倡导当代青年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解决主客观之间的矛盾,与时俱进,推动自身的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读书会的第二位导读人是杨方方同学,她详实地介绍了《实践论》的写作背景,知与行的关系及其现实启示。《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这篇文章主要是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坚持在思想上自我革命的经典著作。她指出,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而《实践论》则要求把理论与实际充分结合,主观和客观要相符合,通过分析认识的发展过程得出了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最后,她认为《实践论》中蕴含了斗争哲学,自我革命是行为主体主动进行自我扬弃的一种行为。“自我革命”偏向于实践层面;“斗争精神”则偏向于意识形态层面。她还指出斗争精神为自我革命提供理论武器,自我革命为斗争精神提供实践力量。因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引领自我革命,也要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

“两论”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前两位同学对《实践论》的解读之后,张汉卿同学以毛泽东的《矛盾论》为对象,探析了毛泽东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他首先系统阐明了《矛盾论》中所体现的辩证法的世界观、普遍性与特殊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等内容。其次他重点介绍了矛盾的特殊性问题,在对矛盾特殊性内涵和意义的阐释中,指出了矛盾特殊性原理在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最后张汉卿同学总结到:在今天的新时代,《矛盾论》仍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教育我们要始终坚持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观点,并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武器来切实的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导读环节结束后,冯东飞老师对三位同学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此外,冯东飞老师向所有在座的同学强调阅读和回归原著的重要性,并以身作则带领在座的各位同学通过回到原著的方式来理解毛泽东思想。“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冯东飞老师再次强调了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必须要认真研读这两篇经典原著,从而更好地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理论联系实际,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逐步实现主客观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