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崔妍 刘继波 刘洋 核稿:高峰
2024年4月2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第三十五期学术活动在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读书会分别围绕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和《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进行研讨和热议。硕士研究生崔妍、刘继波、刘洋三位同学作报告分享,刘建华老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进行了指导。

本次读书会首位分享人崔妍同学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了阅读分享。首先,她介绍了著作的写作背景,指出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这部著作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回击《维干德季刊》上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文章。
其次,对第一卷第一章即费尔巴哈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并着重对唯物史观的前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分工理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具体的阐述,使同学们认识到本章的独特价值及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
最后,崔妍同学指出了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启示感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基石,为其提供了科学指南;面对错误思潮要进行理性批判和大胆回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把握“现实的个人”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人们的实践活动出发等等。

随后,刘继波同学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文本,讲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缘起与发展历程。马克思唯物主义思想起源于他在莱茵报时期遇到的物质利益难题,接着通过发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著作,完成了两个转变,推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进一步发展,随后又通过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开始质疑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完成了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清算,最终写下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成了他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成熟,意味着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完成。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所谓理性的领域当中深入到所谓生活世界当中去,并且在生活世界当中确立确定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并且在社会权力的基本方式中来理解所谓依照理性人安排的权利,因此权利不过是社会权力采取的法律术语。

刘洋同学对《费尔巴哈论》第二章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他介绍了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接着他强调了这部著作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启示,它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奠定了基础,也在更高的基础上为哲学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今天研究这本书对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析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活动结束后,刘建华老师对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补充和扩展,他强调,同学们要深入了解文献写作的背景,理解著作的思想蕴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