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牛鑫磊、高萌萌 核稿:高峰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三十期于2024年1月2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期导读的是23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牛鑫磊同学和高萌萌同学,研读的篇目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牛鑫磊同学主要是从文章的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三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部分是文章背景,分为国内背景和国际背景。1957年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在北京开幕。会上,毛泽东主席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当时的国内背景主要是1956年,在中国国内,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经济建设工作中已出现的冒进又未能完全克服,使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呈现某些紧张。国际背景是在1956年2月,苏共举行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秘密报告中,揭露了斯大林的严重错误,全盘否定斯大林,随后又爆发了波兰、匈牙利事件,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巨大冲击。第二部分是文章内容,结合原文把内容进行的简要的分析。第三部分是文章的意义。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文章的理论意义,首次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首次完整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矛盾,首次把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纳入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第二是文章的现实意义。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团结—批评—团结”的总原则,以及“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方针,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也已经证明,运用说服教育的手段远比行政压服的官僚主义作风更容易取得民心、化解矛盾。
高萌萌同学主要从毛泽东同志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国际背景与国内背景、正文概述、历史贡献、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分享。《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继承了马克思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及列宁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创新性的探索。它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有突破性的继承,首先在研究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时,它也是利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基本矛盾入手,并且也认为在矛盾双方相互作用之下会促进整个社会的进步。其次书中的内容完全体现出了当时中国特殊的历史情况,使得其理论更具有针对性,书中也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进行继承和创新,毛泽东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反思时,也应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对这种“集中”和重视工业化发展的思想进行了改良继承,使其更适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最后,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阐明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当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