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

第十三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活动成功举行

2023年04月16日 11:25

撰稿:马岳岳 秦芳芳 杨蕊 核稿:袁芳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十三期于2023413日在马克思主义学院312会议室举行。本期导读的是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马岳岳同学、秦芳芳同学、杨蕊同学,研读的篇目分别是《货币转化为资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与革命》。

马岳岳同学对于“货币转化为资本”一文,从文本背景分析、文本内容概况、现阶段研究综述以及思考与感悟方面展开。资本最初是以货币形式出现的,但是货币不是资本,从作为交易中介的商品流通公式和作为资本的流通公式中可以看出二者运动过程中的明显区别。在资本公式中,剩余价值表现为流通的结果。但是剩余价值是不可能从流通中产生的。在商品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这个矛盾的解决办法就是劳动力,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源泉所在。劳动力成为商品时货币转化资本的前提,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关键所在。

导读结束后,杨晓华老师进行了点评,分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提出《资本论》是认识资本主义本质的一把钥匙,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或者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中,各种生产要素才作为资本发挥作用,资产阶级把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生产资料都看成资本,无非是为了掩盖着资本主义剥削的关系,并企图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永恒的社会制度。

34276

秦芳芳同学从背景介绍、思想发展、主要内容、学术界关于此问题的研究四个方面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文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随着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过渡,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我们要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握住科学发展这一核心要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和实现好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党的领导,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导读结束后,杨晓华老师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既要从“大社会”着眼,把和谐社会建设落实到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在内的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又要从“小社会”着手,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AC9D

杨蕊同学导读的是《国家与革命》,她主要从写作背景、文本结构、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四个方面进行解读。列宁写作《国家与革命》,包含双重任务和理论主题:第一是系统总结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基本理论,第二是准确阐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的基本观点。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的论述,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直接引导布尔什维克和俄国无产阶级顺利地进行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时也推动和指导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的蓬勃发展。《国家与革命》对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自己的政权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把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导读结束后,杨晓华老师对大家提出了期许。中国青年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熔炉中,在社会的大学校里,掌握真才实学,增益其所不能,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