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第五十二期

2025年01月11日 22:49

撰稿:刘 琦 刘心如 赵玉玲 刘原伶 核稿:刘建华

2024年12月18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五十二期,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改造我们的学习》三部经典文献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刘琦、刘心如、赵玉玲三位同学依次登台,就各自研读经典文献的心得与见解作了详细报告分享。刘建华老师全程聆听,并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从理论剖析、逻辑架构、现实映照等多方面给予专业且细致的指导,助力同学们在学术探究之路上不断精进。

第一位分享人刘琦同学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了分享。首先他从十九世纪德国犹太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出发,探究了犹太人为什么会成为问题,以及犹太人问题为什么会被反复提及,从而引出了马克思与鲍威尔的论争内容。其次,刘琦同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了梳理分析,鲍威尔认为,德国犹太人的解放主要是宗教问题,主张通过废除宗教特权来实现政治解放。而马克思则驳斥了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这一社会政治问题归结为纯粹宗教问题的错误观点,分析了市民社会与宗教的关系,指出宗教并不是政治压迫的原因,而是政治压迫的表现;必须消除政治压迫,才能克服宗教的狭隘性。马克思阐明了资产阶级政治的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关系,指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的局限性,揭示了资产阶级所谓“人权”的虚伪性,从而将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上升到了人的解放的高度。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突破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历史局限性,对社会进行革命改造,消灭私有制,消除人的生活本身异化。最后,刘琦同学分享了《论犹太人问题》的相关文献以及这篇文章对当今中国社会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对于当前纷乱的国际局势,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巴以冲突以及如何处理我们国内的民族关系问题,这对于我们建立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位分享人刘心如同学,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节选部分——雇佣劳动和私有财产进行了阅读分享。主要从写作背景、主要内容、文献研读、读书启示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首先,她通过对社会背景和马克思个人的思想转变两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手稿》创作的历史条件。其次,她对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异化劳动理论和私有财产分别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对异化的概念、四个规定性以及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再次,她参考了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雷声教授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研读,带领大家具体分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让同学们充分了解了异化劳动四个规定性的具体含义和体现。最后,联系当前的实际,分析了异化劳动理论的作用。并且,她从“认识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坚定中国现代化道路”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方面谈了自己个人的读书感悟。

刘建华老师首先肯定了刘心如同学整体框架的完整性,以及对文献的研读和文章的分析都很清晰。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希望:第一,我们要科学全面的分析马克思所提出的观点;第二,要将异化劳动与当前的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分析其合理性;第三,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辩证的思考学习。

第三位分享人赵玉玲,她对《改造我们的学习》进行了四个方面的分享,分别是文献综述、写作背景、内容概述及当代启示。首先通过搜集阅读相关文献,从背景、内容和启示的角度对《改造我们的学习》进行了文献梳理,让同学们对该文章的不同写作视角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把握;其次,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该文章写作的目的及当时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来了解此文章;再次,向同学们介绍了该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毛泽东指出的党内在学风和党风上存在的问题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最后,从执政党建设和个人两个方面来说这篇文章带来的启示,只有认真改造我们的学习所存在的问题,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刘建华老师首先肯定了赵玉玲同学的整体思路,并对之后的文章阅读做出了要求。在读书会之余,刘建华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要求。同学们应该认真学习《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文章,结合文章中所指出的问题来反思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最后,刘建华老师对本次读书会做了一个总的评价,他告诉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辩证的看待问题,思考马克思的观点同当前社会的联系,一定要与时俱进,关注时代前沿问题。并且,告诉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的研读文献,关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

本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经过本次思想盛宴,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