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胡悦舒 何椿 马倩 核稿:刘建华
2024年12月4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五十期,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以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三部经典文献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2024 级硕士研究生胡悦舒、何椿、马倩三位同学依次登台,就各自研读经典文献的心得与见解作了详细报告分享。李宏斌老师和高延春老师全程聆听,并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从理论剖析、逻辑架构、现实映照等多方面给予专业且细致的指导,助力同学们在学术探究之路上不断精进。

本次读书会首位分享人胡悦舒同学对《反对本本主义》进行了阅读分享。她的讲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反对本本主义》的背景,让大家初步了解这篇文章。第二部分深入剖析原文的主要内容及核心思想,分析反对本本主义在党内的重要性。第三部分是思考启示,她提出反对本本主义是我党需要长坚持的任务,进入新时代仍要坚守,进而总结出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启示要点。李宏斌老师首先肯定了胡悦舒同学的分享汇报,但是也提出了几点批评。第一点,在说《反对本本主义》的背景时,内容过于繁多,忽视了核心思想和主要内容。第二点是框架不清楚,其中内容可以合并为3-4部分。第三点,在分享时要注重和自己的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

第二位分享人何椿同学对《实践论》进行了阅读分享。何椿同学分别从背景、基本点、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现实意义和启示等六个方面阐述他对《实践论》的心得体会。第一,背景方面介绍《实践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纠正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而写的。第二,基本点方面介绍了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认识依赖于生产活动、人的社会实践——人从社会实践中认识各种关系、认识的发展——由低阶向高阶发展、社会实践是人们对于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三,认识的发展过程方面结合文中例子介绍感性阶段,开始只看到片面;理性阶段介绍了概念、判断和推理、认识的任务以及如何去认识某个事物;之后,列举了文中的四个例子: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工作没有把握。第四,主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选取有关实践方面的五句话,进一步认识实践的内涵。第五,分别从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对科学研究的指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三个方面介绍了《实践论》的现实意义。第六,启示。

李宏斌老师首先肯定了何椿同学的看书态度很认真,看书很细致,具有发散性思维,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一目了然。同时,李老师也指出《实践论》的背景太简练,应根据抗战初期形势、中国革命实践进一步充实背景;看文章一定要看注释,通过注释顺藤摸瓜,找到原始资料;《实践论》与《矛盾论》是不可分割的。

马倩同学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分别是原文解析,原理溯源,核心论文以及展望借鉴。她通过对原文的解析,深入分析了毛泽东同志在创作这篇文章时的社会状况。紧接着,她将文章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穿起来,指出了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就。在此之后,她又通过三篇核心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深入阐述。最后,联系二十大报告的相关内容,将这篇文章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可取之处一一展现。
高延春老师首先肯定了马倩同学的ppt整体不错,思路清晰,主题明确,特别是表格和图片的设计增强直观性,把相关原理单列出来也很不错。同时,高老师也给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一是对于文章背景和意义的阐述还需更加深入,不能浅尝辄止;二是对于新时代的展望借鉴还可以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联系,更具有时效性和说理性。
本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经过本次思想盛宴,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