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孙雨晴 侯海森 郭毓莹 刘原伶 核稿:刘建华
2024年12月25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五十三期,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经典文献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孙雨晴、侯海森、郭毓莹三位同学依次登台,就各自研读经典文献的心得与见解作了详细报告分享。惠小峰老师全程聆听,并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从理论剖析、逻辑架构、现实映照等多方面给予专业且细致的指导,助力同学们在学术探究之路上不断精进。

第一位分享人孙雨晴同学对《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分别是写作背景、内容概要、文献解读以及现实启示。首先,通过写作背景方面介绍了恩格斯写《起源》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实现马克思遗愿,进一步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理论需要是批判当时存在的关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资产阶级学说,现实原因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的阐释最终还是要运用到实践中去。其次,还介绍了《起源》中蕴含的作品思想:两种生产理论、家庭起源和演变、私有制和阶级的起源以及国家的起源和实质。最后,通过对文献的解读,从家庭观、妇女观、国家观等介绍了当前学界对此的研究情况,并阐述了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惠小峰老师首先肯定了孙雨晴同学讲述结构的完整性,思路清晰,文献解读部分较为完整,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首先是与老师和同学交流较少,其次对课件中的不足提出指正,最后指出阅读可以由面到点,循序渐进。

第二位分享人侯海森同学对《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创作背景、原文内容解读、文献综述和理论价值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首先,他通过对文章创作背景的介绍,指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写作是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是为了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同时也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来已久的一个愿望。其次,他对文章的四个章节进行了内容解读,通过这四个章节的内容解读,让同学们了解到了黑格尔哲学及其影响、费尔巴哈的“半截子”唯物主义哲学、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及其基本原理。再次,他从三篇文献入手从不同的角度来带领同学理解《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最后,他指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结性成果,同时这篇文章对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积极意义。

第三位分享人郭毓莹对《论人民民主专政》这篇文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分别是文章的历史背景,文章内容,文献综述和经验启示。在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中,让我们了解到了当时的社会迫切需要人民民主专制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在文章内容中,她从文章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为什么是人民民主专政”“如何推动人民民主专政的发展”三方面对文章内容进行了讲解。对于文献综述,她从三篇文章入手论述了《论人民民主专政》不同的侧重面与重点。最后,她分享了《论人民民主专政》对于我们今天的一些经验启示。
惠小峰老师首先肯定了郭毓莹同学的整体思路是清晰的。但也指出了讲解内容的一些问题:第一,在文献综述方面表述不明确,文献量不够多。第二,应用资料应采用最新的。第三,对于文章内容,可以着重从一方面来讲解,比如说可以讲解在发展不同阶段人民的含义与概念,进行深入学习。

最后,惠小峰老师对本次读书会做了总体的评价,提出了三个优点、三个缺点和三点希望,她希望同学们多读书,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书籍和文章,要与时俱进,关注最新时政,还告诉同学们在阅读的同时要动笔写,日积月累,一定会有所收获。
本次读书分享会圆满结束。经过本次思想盛宴,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