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第五十四期

2025年03月07日 23:29

撰稿:郭楷越 白静 钟晓丽 刘原伶 核稿:刘建华

2025年3月3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五十四期,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读书会聚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资本论》第二卷以及《论人民民主专政》三部经典文献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郭楷越、白静、钟晓丽三位同学依次登台,就各自研读经典文献的心得与见解作了详细报告分享。刘建华老师全程聆听,并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内容,从理论剖析、逻辑架构、现实映照等多方面给予专业且细致的指导,助力同学们在学术探究之路上不断精进。

郭楷越同学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进行了分享。首先他谈到文章写作背景:在党内,存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只重与国民党合作,以及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只关注工人运动,二者都忽视农民。在党外,国民党在孙中山逝世后分化为左派和右派,矛盾激化;苏联支持国共合作;国内军阀混战。随后他谈及了文章主要内容,谈到毛泽东将国内阶级分为六大类。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依附帝国主义,阻碍生产力发展,是反革命派;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态度矛盾、摇摆不定;小资产阶级中,右翼怀疑革命,中间中立,左翼支持革命,革命高潮时三部分均可支持;半无产阶级人数众多,贫农革命性最强;无产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可领导革命;游民无产者若引导得当也能成为革命力量。

关于此篇文章的意义,他表示该文章意义重大。在理论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奠基;战略上,为革命路线抉择提供依据;精神上,给予革命强大精神支撑。对我们而言,它启示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在个人成长中培养观察力和分析力,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创业等活动中妥善处理人事,凝聚各方力量。

刘老师首先肯定了郭楷越同学在分享过程中的亮点,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希望:第一,阅读一篇文章,要系统地理清学界研究现状,写好文献综述。第二,在谈及文章意义时,应采取更加广阔的视角,立足高远,站在民族与国家的高度分析此篇文章的意义。

第二位分享人白静同学,对《资本论》第二卷货币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G-W进行了阅读分享。她从《资本论》的概述、第二卷的任务、货币资本循环的逻辑解读、货币资本循环第一阶段G-W的介绍以及启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享。首先,她对《资本论》进行了大概的介绍,让我们了解了《资本论》三卷的基本内容。其次,她针对第二卷的任务以及第二卷与第一卷的承接做了分析。再次,她针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逻辑进行了解读。她指出,货币资本循环其实是一个钱生钱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经过一系列经济活动完成的,这一核心逻辑可以用一个公式G-W-P-W'-G'来表达,然后她对这个公式的每一个阶段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用最直白的话进行了解释说明。接着,她就这个公式的第一阶段G-W进行了更深刻的分享,包括概念、量的规定、转化结果的概况、G-A发生的前提、生产资料与劳动力分离的根本原因等五方面。最后,她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对现在经济的影响两方面向大家介绍了货币资本循环带给我们的启示。

刘建华老师首先肯定了白静同学的内容,但同时也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他表示:读书,要读活,读透。要将所读的书与现实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刻理解读书的意义并将之运用。

第三位分享人钟晓丽同学,对毛泽东选集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分享。主要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内容、理论渊源、核心内涵、实践路径、当代价值这五个方面进行阐述。首先对核心内容进行梳理,让同学们对该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其次,向同学们介绍了这篇文章的理论渊源以及人民民主专政的核心内涵和实践路径,让同学们对这篇文章有更深的了解;最后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刘建华老师点评指出,钟晓丽同学对该主题的研究缺乏学界的研究综述。研究综述能整合各方观点,呈现学术研究的全貌与发展脉络,缺少它会使研究难以站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同时,真正的现代价值启示也有所欠缺。人民民主专政在当代的具体实践和影响,如何更好地指导当下社会发展等现代价值,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述,以便让理论更紧密地与现实相结合,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

最后,刘建华老师对本次读书会做了总体的评价,老师肯定了同学们在课下做的准备,但也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是大家对于所选篇目的当前学术研究动态研究不足,其次是将经典著作的思想和现实启示的结合分析不够。希望之后的同学们能够注意这两点问题,越做越好。

新学期的第一次读书分享会圆满成功。经过本次思想盛宴,同学们对专业知识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学习的热情进一步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