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吕春玲 赵娇娇 王志巍 刘原伶 核稿:刘建华
2025年3月26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 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五十六期,活动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共产主义原理》、《论人民民主专政》 以及《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三部经典文献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2024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吕春玲、赵娇娇、王志巍三位同学依次登台,就各自研读经典文献的心得与见解作了详细报告分享。

第一位分享人吕春玲同学对《共产主义原理》的四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分别是写作背景、核心观点、研究现状以及当代价值。首先,通过写作背景方面介绍了恩格斯写《原理》这篇文章的社会经济背景、思想理论背景及写作契机。其次,介绍了《原理》中蕴含的核心观点:共产主义的本质;无产阶级的崛起;资本主义的命运;实现共产主义的路径及对未来社会的设想。最后,通过对文献的解读,从《原理》与当代中国发展的联系、《原理》中文本内涵的深入挖掘、《原理》与其他经典著作的关联性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当前学界对此的研究情况,并阐述了《原理》对处理当今社会问题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邹腊敏老师在线下对吕春玲进行了指导,肯定了她讲述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指出了一些不足,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强化实证分析,规范学术表达,并尝试加入批判性视角,以提升研究的深度。
赵娇娇围绕毛泽东经典文献《论人民民主专政》进行了分享,包括该文的历史背景、核心思想、学界研究现状及其当代价值。

首先,毛泽东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撰写此文,旨在回应国内外对中国道路的质疑,明确新政权的合法性基础。面对冷战格局下的“站队”压力,毛泽东系统的总结革命经验,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强调“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的双重属性,并主张通过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及国际统一战线,推动国家建设。文中还驳斥了盲目效仿西方道路的倾向,提出阶级和国家终将随历史发展逐步消亡的远景。其次,通过对关于《论人民民主专政》的研究现状分析,说明了学界目前的对这篇文章的研究包括内容研究、当代价值研究、毛泽东独特的语言风格的研究。最后,文章的现实启示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统筹国内外因素,为新时代国家治理提供重要借鉴。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不仅是历史的产物,更是面向未来的行动纲领,其核心精神在当今仍具鲜活生命力。
高凤林老师提出,首先要强化背景分析的深度,补充“新旧政权交替”的具体矛盾(如土地问题、阶级对立等),以及冷战格局下中国选择“一边倒”的深层原因(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等),而非仅概述现象。其次要加强引文分析与联系,对毛泽东的引文需结合历史语境解读,说明其与马克思主义“国家消亡论”的关系。
第三位分享人王志巍同学对《英国工人阶级状况》这篇文章进行了分享。首先,他从写作背景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时英国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恩格斯的个人经历。其次,梳理了整篇文章的基本框架,包括1892年德文第二版序言、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序言、导言以及工人运动的五部分内容。他详细解读了1892年德文版序言中的关于资本主义新变化,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工人运动的斗争策略的转变。最后,从工人运动的发展阶段和形式、宪章运动的评价以及工人运动的必然趋势进行解读,强调了工人运动必须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工人阶级必须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历史使命、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唯一可能的出路”等核心内容。

再次,王志巍同学分享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近二十年的相关文献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学术界主要从研究方法、社会问题的剖析以及当代启示的方面进行论述,对这篇文章进行了总结并阐明了对中国社会建设的意义。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首先要坚持总书记提出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实事求是和人民立场。其次要加强工人权益保护,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最后要推动可持续发展,避免生态危机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