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七十一期

2025年10月11日 23:08

撰稿:郑宇丽 张帆   核稿:刘建华

2025年10月9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七十一期在历史学院413教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展开研读和交流。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周毅,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郑宇丽、张帆两位学生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汇报和分享。

分享会开始,周毅首先对本次学术活动分享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对写作背景进行了导入。

6062A

第一位分享人郑宇丽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现实的人”、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世界历史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首先,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文中明确提出唯物史观的首要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其次,她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实践活动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人们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的生存的第一个前提”,是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充分强调了实践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进行了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人类历史理解成为一种经验的、客观的发展过程,理解为以物质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从地域性和民族性历史向世界性历史的转变过程。这一过程,是人类历史的进步过程,也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

5093F

第二位分享人张帆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部分进行了分析和解读。首先,他以统治阶级和统治思想为视角,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思想进行了剖析并加以批判。其次,分享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理论,分别就分工、所有制形式、占领等进行论述,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延伸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最后,通过分析国家法同所有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统治阶级思想是如何以国家形式让法律、宗教等实现其思想的统治。

3A629

在每位分享人结束分享后,周毅博士进行总结,从每位分享人的PPT制作、内容选择、个人讲解以及后续的论文写作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极具价值的个人见解,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经验。本次分享会不仅深化了同学们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进一步让同学们领略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