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新萍 核稿:张彬
6月15日上午9:00,我院举办了“读《梁家河》,感悟知青岁月”的读书分享会,此次活动由研究生会秘书长郭杰主持。参加活动的人员有:院党委副书记张彬老师,辅导员闫莉莉老师及研究生会暨自主管理委员会全体成员及研一研二同学。会议在图书馆808举行。
活动伊始,由主持人郭杰宣布参会人员并作了简短开会词,提出此次活动主要有三个目的。第一是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第二是感受作品的目的,体会总书记的奋斗精神;第三是通过读《梁家河》,塑造知识品格,坚定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
其次, 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通过对读《梁家河》这本书,把自己认为最有影响、感受最深和最精彩的故事讲给了大家听,并且由学生自助管理委员会的委员、研一研二参会同学轮流谈了对读《梁家河》的感受或心得,着重分享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的青春岁月以及总书记坚定为人民做实事的心路历程,并论述了习近平的故事对我们每位莘莘学子的启示。
实干担当是青年应该拥有的品质。青年时期的习近平已经是一个有担当、肯实干的优秀青年了。来到梁家河,作为村里的唯一的文化人,他自觉承担起了改善人民生活、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重担,在插队7年中不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一步一步的解决百姓所需,改变穷困面貌。梁家河的发展从那时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梁家河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步的缩影”,在其中,年轻的习近平为梁家河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刘佳丽
习近平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梁家河》一书讲述了习近平对读书的热爱和求知欲。插队期间,他带了满满两箱书,在田间地头休息间隙也要抓紧读书,干了一天,活在累,晚上也要看书到深夜。习近平读的书有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和哲学等几个方面,特别是注重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中国经济书籍,这些书陪伴了他度过了七年的艰苦岁月,给了他巨大的精神支撑。从这些书中,他吸取了智慧,丰富了思想,在他后来的从政道道路上和治国理政的思想中,我们都可以看书这个时期的学习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说,习近平在梁家河从来没有放弃读书和思考,正是靠着这种强烈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才会在家庭遭到变故,自己遭受各种不公平的困境中,从一个稚嫩的少年成长为理想坚定、为民谋福的有志青年。
——徐崔
不仅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决心,也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办法。只有心里想着、装着群众,才会想着为群众办实事,进而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习近平在梁家河插队期间,一心想着为当地群众办实事,试图改变当地落后面貌。为群众做实事,是他矢志不渝的信念。他挨家挨户劝说老乡放弃旧观念,支持打大坝,跑水利局找技术人员,查资料,带领群众打起了大坝,为梁家河赢得了至今最好的一块良田。他排除万难,远赴四川寻找经验,亲自设计试验,建起全西北地区第一座沼气池……,他用行动实践着知行和一,实践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誓言。只有“锅里有了,碗里才能有”,“小康不小康,主要看老乡”,这一句句朴实无华的语言,无不在最基本的民生中,闪耀着真理的光辉。 ——王英
青年习近平在陕北的七年,正处于我们国家的特殊时期,黑白颠倒、美丑错乱,老百姓都在挣扎着生存。但是在这里,青年习近平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一部分,凭借生活的历练和满心的热烈,结合农村当时的真实情况,立足于自身实际,带领着乡亲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在苍凉的黄土高原上,在苦难的灰烬中,酿造出属于他们的生活之蜜。 ——孙红莉
我觉得做人做事必须实实在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真正树立干部的良好形象。据了解,梁家河村在建大坝时,在水沟旁铲土是个苦差,习近平总书记总是会主动去水沟旁铲土。这虽然是个微小的细节,但却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做人做事实实在在的朴实品质。我时常在思考,我们干部的形象怎么树?威信从哪里来?去了梁家河,听了总书记事迹后,我觉得就是靠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我相信自己多一点苦、多一点累,群众就会少一点愁、少一点难。 ——王力杰
最后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彬老师对本次分享会进行总结。首先,张彬老师提出《梁家河》作为陕西省延安市的一本时代书籍,作为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校的学生,必须使读《梁家河》的活动走在其他专业的前列。并要求学院自助管理委员会及全院学生多搞读书会,发扬读书精神,要把“梁家河精神”融入到个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张彬老师提出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能使我们开阔眼界,读书能使人更加睿智,读书使我们对事物的影响更加深刻,读书使我们更善于表达,读书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丰富。接着张彬老师说了自己对都《梁家河》的感受,第一,他认为书中体现了向命运抗争的精神,并要求我们这一代的青年亦应该具有向命运抗争的精神。第二,他提出要有修身的境界。第三,要树立一种崇高的理想。
此次读书分享会在郭杰秘书长的总结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