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等文件要求,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积极实施《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和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第六次党代会会议精神,不断提升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更新教育观念,进一步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
1. 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全校上下要牢牢抓住本科教育是延安大学育人体系的立身之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全校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固确立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的首要标准,把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目标,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质量上,把提高和保证质量的各项举措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2.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领会有关文件精神,关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学校及各单位党政一把手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应切实将质量意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学校领导要对学校教学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每五年对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一次系统规划,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提高教学质量工作重大任务。完善校领导联系院系制度,健全校领导和部门领导听课制度。校领导每人联系1-2个院系,对院系人才培养、管理工作和重大决策进行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帮助院系解决制约其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校领导和职能部门领导每学年听课不得少于4学时,定期召开教学专题会议。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完善由校长带头抓、分管校长直接抓、教务处具体抓、各职能部门与教学单位协调配合抓的本科教学管理组织体系。确保教学活动正常、有序进行,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私自要求学生或教师停(调)课,确因特殊原因需要停(调)课者要按规定程序报批;学生社团活动或文体等其他活动应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不允许要求学生误课参加活动;学生外出参加各种活动需由牵头单位向学生所在院系和教务处请假,并报主管教学副校长审批。要切实形成“领导关注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保障教学、文化引领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教师潜心教学、学生勤奋向学、人人重视教学”的良好氛围。
3. 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本科教学工程、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教学奖励等各类专项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大对本科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经费的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确保教学行政用房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各类功能教室齐备,运动场及体育设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实验室设备配备完善,设施先进,利用率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稳定并能满足人才培养需求;图书馆馆藏资源丰富,管理先进、使用效果好;校园网络建设满足教学、管理需求,运行良好,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设立教师业务研修专项经费, 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二、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4. 深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有利于促进学生充分就业、良好就业为着眼点,坚持分类指导,错位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完善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定期发布专业分析报告,建立专业动态管理机制。“十三五”期间,将中国共产党历史、化学工程与工艺、汉语言文学、生物科学、临床医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工商管理、电子信息工程、石油工程、历史学、英语、社会工作、音乐学等13个专业作为优先发展专业,力争通过专业综合改革,提升专业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等举措,打造为省级一流专业;将通信工程、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7个专业作为重点建设专业,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打造专业优势,形成特色;依据专业第一志愿报考率、就业率以及专业建设特色等因素,遴选20个左右作为扶持提升专业,进行改造提升与择优扶持,系统设计改造提升方案并付诸实施,使专业吸引力和毕业生就业能力有较大提升;对部分生源不旺、就业不畅、建设不力的专业逐步缩减招生人数,甚至停招、撤销。
5. 加强新办专业建设和部分专业认证。加强新办专业条件建设,明确培养目标定位与培养规格,加大建设力度,在师资队伍、实践条件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保证新办专业的教学质量。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精神,在2020年前完成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首轮认证工作;对优势工科专业,按照《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加强校内自评与建设,进而向教育部和行业协会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三、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信息化阶段后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精英教育”理念,理顺医学基础与临床教学的关系,强化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管理,积极推进医教研协同培养的“卓越医生培养计划”;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着力夯实专业理论基础,强化教师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工科专业应坚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深入开展“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改革,加强与企业合作,强化学生工程素质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应用性文科专业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加强基本能力(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强化专业能力,特别是实操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服务“一带一路”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并鼓励各学院制定实施科学化、个性化、特色化的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多样需求、多元发展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7.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按照专业大类搭建基础课平台,结合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和改革,逐步建立起满足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制订通识课课程体系及选课指导意见,搭建全校通识课程大平台,精心培育校本特色的通识课程,提升通识教育水平和课程质量。鼓励条件成熟的学院按1.5+2.5或2.0+2.0等模式设计专业大类平台课与专业方向课,前期趋同,后期分化。有计划的引进网络课程、视频公开课、网上报告厅、教学素材库等优质网络资源课程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和地域文化优势,打造校本特色通识课程,提升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开好大一新生《专业认知专题课》,第一学期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必须由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工作责任心强并善于导学的优秀教师来担任。把新生第一门课程、第一堂课、第一位老师、第一印象放在突出位置加以重视。
8. 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学生头脑,本着以学生为本,注重实效原则,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减负增效,推动公共课教学综合改革。全面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思想政治课改革要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为重点,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考核方法。发挥“延安革命圣地”的红色资源优势,开辟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注重课堂理论学习与社会调查实践相结合,开展延安精神资政育人实践活动,强化第二课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管理。继续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实施分类教学的基础上,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水平,高年级学生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为学生考研、就业、出国深造等提供帮助。推进《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完善免修制度,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推进《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基础课改革,突出专业性、应用性,服务专业教学。根据不同专业需求,统一编排《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子电工》等公共基础课教学计划。逐步在部分学院乃至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开设《批判性思维》课,训练学生的思辨方法;积极探索俱乐部制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大学体育教育教学模式。
9. 推进教学内容、方法与课程考核方式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处理好教材与参考资料的关系,及时将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课堂讲授以基本理论为主,重点突出,难点讲透;积极探索并推进“以学生为中心”、“自主互助研讨式”的教学方法改革,鼓励采用启发讨论、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科研训练、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线上线下、翻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课堂于学生,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素质。加大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强化学生学习过程性考核和评价,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考核内容上,要从考核知识转移到考核能力上来,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方式上,鼓励教师根据专业特点、课程性质以及教学目标,采取多种形式考核,注重实效性。加大日常教学考核成绩所占比重,强化对学生平时学习状况和阶段性学习效果的考核与评价。分专业类别选择100门左右课程进行教学内容、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试点,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开。
四、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10.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利于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多层次、立体化、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完善课程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现实践教学内容从基础到综合、研究与创新的前后衔接,推动实践教学的校内校外、专业内专业外、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探索符合专业特点的多元化毕业论文(设计)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和兴趣,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科技创新能力。
11.加强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建设。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进一步稳固发展混合编队教育实习基地数量,建设临床医学技能实训中心、工程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中心,满足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实验教学人员工作激励机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确保实验教学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加强校内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专业实验室建设,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实验仪器台(套)数,提高仪器设备完好率,保证实验开出率达到100%。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体系与结构,完善实践教学标准,重视实验教学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使全校有综合性、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逐步提高。
12.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教结合、产学融合协同育人。加强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建设,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加强人才培养与“一带一路”、“互联网+”、“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计划”等国家战略的有效对接,建设相应的专业类或跨专业类实验教学平台,推进学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融合式全流程协同育人,将科研成果、先进技术、企业培训课程及时转化为教学内容;深入实施卓越医生、教师、工程师培养计划,建设校内外育人示范基地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服务平台、开放实验室,建立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创新创业教育渗透到所有课程教学中去,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课内课外高度融合;深入实施学分制,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开展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试验等活动认定为课程学习,计相应的学分;实施弹性学制,支持大学生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复学后免修专业选修课和毕业实习。
五、加强师德师风与教学能力建设,完善岗位考核制度
13.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文件精神,采取措施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制定师德行为规范,培养教师的高尚师德、优良教风、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以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责任心,引导教师潜心教书、精心育人。要明确教师是课堂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师要将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不断探索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改革;关心、热爱学生,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造诣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
14. 重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发展中心建设,全方位、多角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强对教师备课、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课外辅导、指导实践等各环节的规范管理。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到企业等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鼓励教师结合行业发展的需要,及时更新业务知识、培养自身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去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进行挂职锻炼,提高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在工科和应用性文科专业教师中培育一批“双师型”教师。鼓励中青年教师利用各种机会到国外、境外研修深造;采取更加积极的政策措施,鼓励青年教师进一步提升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
15. 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开展名师引领计划,培育教学名师,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在青年教师培养过程中的指导与示范作用;严格执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新入职青年教师配备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导师,以师徒式结对帮扶方式,教会新教师教学基本规范;改进新进教师岗前培训方式,改革培训内容与方法,加强过程管理和效果考核,新进教师经培训、考试、试讲合格后方能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新进教师正式登台讲课之前,必须按照基本规范撰写纸质讲稿,并接受教研室、院系及学校督导的检查;规范使用PPT上课;上课须讲普通话、写规范字。
16. 严格教师岗位工作考核。健全教师分类评价标准和教师职称评聘的教学评价制度。所有教学系列岗位教师必须承担教学任务,服从院系安排的教学工作,规定各职级教师年度教学工作量最低标准,加强对教师的教学考核与评价,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师德表现等与年终考核、评优、聘用、职称晋升以及岗位津贴等相挂钩。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教授每学年授课不少于54学时,副教授每学年授课不少于72学时。二、三级教授每年至少为本科生做1次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报告。构建教学退出机制,实现教师教学的“优胜劣汰”。
17.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加强基础教学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实验组等基层教学组织,通过开展教改项目研究、教学法研究、名师示范课、集体备课、教案分析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主体作用,为基础教学组织提供必要的工作场地及经费。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各院系要根据课程属性组建以教授为核心的教学团队,凡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进入相应的教学团队或课程组,教学团队要老中青相结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通过创建教学团队,加强教学研讨,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开发教学资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教学队伍。
六、创新管理模式,促进全面发展
18.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逐步打破院系、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教师、课程、实验室(中心)、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统一规划建设全校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将公共计算机教学及专业要求较弱的院系计算机房纳入计算机学院统一管理维护,统一调配使用;对共享性强的专业实验、实训室,由学校统一规划建设,共建共享,一家管理,多家使用。
19. 完善二级教学管理体制。进一步加大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力度,明确学校和院系的教学管理职责与权限,建立院系为主体的教学运行管理机制,使教学管理运行更加科学、顺畅。积极探索试点院系改革,对试点院系实行目标管理,试点院系要制定章程、建立内部治理机制,给予试点院系相对独立的人事、财务和管理权,落实院系办学主体地位。鼓励院系根据本单位本科教育现状和专业特色,结合学校建设规划,自主提出创新举措,激发活力和内生动力。建立按年度发布本科教学工作状态数据和教学管理考核数据机制,展示各教学单位教学运行、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效果和特色项目建设情况,将其作为评判教学单位党政领导工作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全面反映学校的本科教育教学状况。
20. 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制定学校信息化、“智慧校园”建设规划,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数字校园、现代教学环境等信息化条件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建立并完善课程与教学资源网络系统、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信息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信息收集及反馈系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毕业论文(设计)管理与质量检测系统、考试管理网络系统等教学大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全校现有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推动开放课程建设,倡导网络化教育和移动学习,逐步搭建完成基于移动网络平台的开放课程体系和平台建设,将包括网络资源课、视频公开课、慕课等网络在线课程整合,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分享现有各类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弥补教学资源不足,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1.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制订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规划,配齐配强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人员,每个院系至少配备1名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建立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不断提高其专业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考核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双肩挑教学管理人员与兼职教学管理人员给予减免一定的课时工作量或工作补贴。
七、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保障体系
22. 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按照现代大学制度的新理念,推进校院系二级管理,健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梳理、制(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使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进行教学全面考核,开展教学优秀单位评选。
23. 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在国家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指导下,细化形成我校各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内的各个教学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并依此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四年(五年)一大修、根据需要小修”的原则,邀请有关专家和用人单位等参与其中,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科学性、先进性。严格执行学籍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业预警机制和本科生毕业、结业、肄业三级管理制度,严把“出口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4.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健全学校教学评估机构,赋予其评价、监控、质量保障等职能。坚持落实领导干部听课制度,调动发挥教学督导的督学、督教、督管、督改作用,充分发挥学生教学信息员的作用,切实加强教学信息的反馈、整改与评价。构建以学校领导、院系领导、督导团专家、学生信息员、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评教、教务处等构成的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自我评估为主要基础,以院系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三级评估体系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以学校、院系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主要手段的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加强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充分发挥各种质量保障手段的作用,建立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机制。进一步构建和完善科学合理、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评教、同行教师评教、教学管理人员评教制度,评教结果公开化,并与教师评奖、评优和职称晋升相挂钩。严格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对当年评教结果为院系排名后三位者,学院应予以诫勉谈话,对评教结果连续三年为院系排名后三位者,由教师发展中心牵头,人事处、教务处配合组织有关专家听课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对确实不能胜任教师工作者,予以转岗。
八、完善激励机制,重视绩优奖励
25. 设立教学优秀专项奖。加大投入,树立标杆,重奖教学成绩优异的教师,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中去,使真正潜心教书育人的一线教师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设立“玉章教学突出贡献奖”,每5年评一次;设立“最受学生欢迎教师”奖,每2年评1次,。设立教学奖励专项基金,用于奖励教学效果好的院系、教学团队或在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实践教学、教书育人等某一教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的优秀青年教师。
26. 加大教学考核在职称晋升中的比例。所有教学系列岗位教师必须承担教学任务,服从学院(系、部)安排的教学工作。在职称评审过程中,进一步加大对教师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考核比例在职称晋升中的权重,对在教学过程中有突出业绩或取得重大教学成果的教师在职称晋升中给予倾斜。
27.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的指导,通过专业认知专题讲座、校友报告会、学生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精育工程等活动,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优秀校友、管理干部和任课教师在学风建设方面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鼓励学生围绕端正学风、提升素质、勇担社会责任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作用。树立先进学生典型,激励学生成才意识,营造刻苦学习、回报社会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理念,营造全员参与的良好育人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条件。
28. 加强学风建设考核力度。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建立并完善弘扬优良学风的长效机制。以校纪校规教育和学风督查为抓手,以宿舍、班级学风为重点,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加强不良学风的专项教育治理行动,使学风保持呈现良好状况。继续推进低年级晚自习制度、核心课程期中考核制度,加强高年级学生课堂教学情况不间断跟踪巡查,完善学业预警制度,加强学业过程管理。将学风建设成效与二级院系、任课教师、辅导员工作考核挂钩,形成学风建设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九、加强对外交流,坚持开放办学
29. 开展国际国内合作办学。拓展领域,增加层次,扩大规模, 深化内涵,提高质量,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在学生联合培养、教师互访交流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积极争取扩大对口支援学校数量,利用对口支援院校师资优势,加强对优先发展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的支持力度,支持相关院系从对口支援院校为每个优先发展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确定目标任务,给予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待遇。鼓励各院系与省内外重点大学建立院际友好合作关系或结对帮扶关系。
30. 加强校校、校企、校地合作交流。以实践基地建设为抓手,开展学生培养、教师培训、课程建设、论文指导、实验室建设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稳步推进课程、实验室、图书馆和体育场所对社会开放进程,构建起校校、校企、校地协同育人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