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延安时期走来,承载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犹如一颗闪耀的红星,在红色文化的滋养下,为时代培育信仰坚定的思政人才。
一、专业名片
二、历史沿革
1、延安时期:学院开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先河。
2、1977年:学院开始招收本科生。
3、2004年:学院获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学位授权点。
4、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招生。
5、2017年:学院在第四轮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中被评为C。
6、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陕西省一流学科”。
7、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获批为“陕西省一流专业”。
8、2022年:学院入选“陕西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在第五轮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中评为B-。
9、2023年:“延安精神铸魂育人团队”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0、202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
三、专业亮点
(一)学科地位
200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批“陕西省首批一级学科”;2019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获批“省级一流学科”;2022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2023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软科排名取得B+;2024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党的建设”五个二级学术硕士点和一个“学科思政”专业硕士点。
(二)特色亮点
1.学院是省委组织部指定的选调生选拔基地。
2.学院资料室藏有《红色档案》等图书三万余册;还藏有大量《红色中华》《新中华报》及《解放日报》影印版。
3.“延安道路与当代中国”已连续举办七届,成为系列品牌研讨会。
4.依托延安红色文化资源优势,积极打造延安精神研究全国高地。
5.“延安时期未刊文献资料收集、整理与数据库建设”,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零的突破。
四、师资力量
(一)师资力量概括
学院现有教师64人,其中教授18人(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5人,博导1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者占90%以上。
(二)师资团队成就
2023年7月,学院“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教学团队”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个,“陕西思政课教师省级名师工作室”1个,其中,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指导委员会原委员1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1人,陕西省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六个一批”人才2人,陕西省“特支计划”领军人才2人,陕西省教学名师4人,陕西省师德标兵2人,陕西省“巾帼标兵”1人,陕西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人文英才支持计划3人,享受三秦人才津贴2人。
五、课程与教学
(一)课程结构设置
通识教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英语、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大学体育、大学计算机基础等。
必修: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
选修:世界近现代史、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微积分、领导学、行政管理应用与写作、宏观经济学、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等。
(二)教学场所、设备及科研平台
延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拥有丰富且先进的教学场所、设备及科研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持。
1. 教学场所
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配备高清投影、音响等设备,满足多样化教学需求。专业实践在微格实验室、四字一话实训室、学院资料室、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综合实验室等实验场所开展。同时,依托路遥文学馆、延安大学校史馆等校内场馆,开展特色教学,传承红色文化。此外,该专业还与延安革命纪念馆、杨家岭革命旧址等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地学习平台。
2.教学设备
学院配备了智慧教学系统,可实现远程教学、互动教学等功能。还拥有专业的图书资料室,藏有大量思政教育相关的专业书籍、期刊等资料。同时,录播设备可用于录制精品课程,方便学生课后复习和学习交流,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3.科研平台

学院聚合了八个高层次研究平台:一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二是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建设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三是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实践研修基地;四是由陕西省委宣传部成立的“陕西省延安精神研究中心”;五是“延安精神与红色文化传承协同创新中心”成为陕西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六是“延安精神研究与传播”属于陕西省社科普及基地。七是“延安精神一体两翼育人模式研究基地”陕西省思想政治工作重点研究基地;八是“陕西省社会科学高端智库”。
六、人才培养
(一)培养目标
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陕北,面向陕、甘、宁、蒙、晋毗邻地区,辐射全国,培养具有延安精神特质(信念坚定、求真务实、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善于创新),心怀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教育情怀,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的中学思想政治课骨干教师。
(二)保研政策
1.“硕师计划”推荐条件
“硕师计划”推荐条件可在“推免生”推荐条件上适当放宽,已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或已通过教师资格考试者优先考虑。
2.“推免生”推荐条件
1.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和集体主义精神,社会主义信念坚定,社会责任感强,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身心健康。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秀。学生前三学年(五年制为前四学年)课程成绩(公共选修课和公共体育课除外)排名在本专业前30%以内,无不及格科目,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达425分及以上(体育、艺术类学生大学英语四级成绩达385分以上,外语类学生需通过专业四级考试)。
3.学术研究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倾向。
4.诚实守信,学风端正,无任何考试违纪作弊和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记录。
5.无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
七、就业
(一)就业方向

(二)就业前景分析
学院育人成果显著,学生毕业去向多样。考研成绩出色,超30%的学生能被211、985院校录取。作为省委组织部指定的选调生选拔基地,学院考公成果突出,近两年有7人考取选调生,考取率达65%以上。国家对思政教育愈发重视,各领域对该专业人才需求增加。毕业生可在教育领域当教师、辅导员,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宣传、管理工作,在企业负责党建、文化建设,也能在社会组织助力公益项目。专业培养出的素养和知识,让他们能适应多种岗位。不过,就业竞争激烈,同专业及相关专业毕业生都在争抢热门岗位。刚毕业的本科生实践经验不足,部分高校和科研单位还抬高了学历门槛,本科毕业生需付出更多努力来提升竞争力。
八、实践活动
(一)实习实训安排
学校现有实践教学基地71个,由学院直接负责实习见习基地20个。

这些基地类型多样,涵盖中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如当地的一些重点中学为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机会,让学生锻炼教学能力;党政机关则提供宣传、组织等岗位的实习,提升学生的政务处理和组织协调能力;企事业单位的实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企业党建和文化建设工作。
近两年本专业学生实习见习情况如下:2023年实习学生68人次;2024年实习学生86人次;2023年见习学生86人次;2024年见习学生78人次。通过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未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社会实践与创新创业活动
1.社会实践活动
本专业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学生参与延安大学资政育人项目和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师范生“一践行三学会”能力全面提升。

2.创新创业活动
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如“小红专”项目荣获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该项目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为使命,研发推出了具有多种创新功能的红色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在本专业学生的努力下,共获得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4项;创新活动、技能竞赛国家级奖项2项、省部级3项。
至此,延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精彩画卷已为你展开。在这里,理论与实践交织,传统与创新碰撞,为每一位学子铺就成长之路。无论你是怀揣教育梦想,还是志在党政前沿,亦或是想投身企业浪潮,它都能助你启航,欢迎加入,共赴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