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万紫嫣 顾雨丹 吴苏怡 核稿:闫莉莉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子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语言为桥助力乡村振兴——由学院同学参与组成的“延河声韵”推普助农团,秉承延安精神,于富平县齐村镇石科村开展了一场融合推普支教与产业赋能的实践活动。团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通过特色课堂浸润童心、深入产业破解沟通壁垒,让普通话成为点亮乡村教育、激活产业发展的“金钥匙”,在田野间书写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


一、推普支教,润泽童心
1.聚焦课堂,构建特色推普课堂体系
针对石科村留守儿童语言能力提升需求,团队精心设计并实施系列特色课程。开设基础拼音启蒙课程,通过趣味认读、声调练习筑牢语言学习根基;同步开展国家通用手语推广课程,搭建无障碍沟通桥梁;推出“字里中华”专题教学,强化现代汉语规范使用与朗诵表达能力;设置节气主题认知课程,将语言学习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载体。课程设计紧密围绕普通话推广目标,在拼音筑基、手语辅助、文化浸润的多维教学中厚植文化认同,让语言学习成为传承文明的重要纽带。





2.深入家访,精准对接乡村语言需求
为全面掌握乡村语言使用现状,团队以“一户一访、一生一档”为原则,开展全覆盖家访调研。队员们踏着延安时期深入群众的足迹走上乡间小路,走入留守儿童家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孩子的语言学习困惑:针对部分老人用方言辅导作业导致的发音偏差,现场示范拼音纠正技巧;面对家长“外出务工沟通难”的实际需求,整理《日常普通话实用手册》发放到村民手中。结合家访收集的“语言需求清单”,团队为每个孩子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重点关注方言口音较重、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课后一对一辅导+家庭语言环境优化建议”的组合措施,让推普工作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从校园走进生活,真正实现“语言扶贫”的精准落地。





二、推普助农,赋能产业
石科村的花椒、柿饼是当地特色支柱产业,山羊奶产业也凭借标准化生产逐渐崭露头角。团队在石科村党支部书记景智辉同志带领下,延续延安大生产运动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深入花椒种植基地、柿饼加工坊及本地山羊奶厂,实地调研产业发展与语言应用的结合点,以语言赋能为特色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
1.深入花椒基地,破解沟通壁垒
在连片的花椒地里,队员们踩着泥土与椒农一同穿梭在枝叶间,用规范普通话细致询问种植技术、产量销路等情况。针对椒农反映的“与外地收购商沟通时术语表达不清”等问题,队员们现场记录下“收购沟通常用语”等需求清单,从发音标准到表达逻辑逐一指导,帮助椒农精准传递产品价值。



2.开展助农直播,拓宽销售渠道
调研期间,团队与景书记共同策划并开展了一场普通话助农直播,聚焦石科村优质花椒。镜头前,队员们用流利普通话介绍花椒的品种优势、天然晾晒工艺,耐心解答网友关于产地环境、价格规格的提问。不仅拓宽了花椒销售渠道,更让村民直观感受到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对对接市场的重要性。



3.访问柿饼加工,助力品质表达
在对柿饼农户的访谈中,队员们与从业者围绕原料筛选、晾晒时效、甜度把控等生产环节展开交流,重点收集“储存方法通俗说明”等语言需求。针对部分村民在介绍柿饼“霜白肉厚”等特色时表达模糊的问题,队员们整理出简洁易懂的推介话术,帮助他们用普通话清晰传递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



4.探访山羊奶厂,强化标准沟通
队员们专程前往本地山羊奶厂,与负责人、技术工人用规范普通话深入交流生产标准、质检流程及市场推广难点。结合工厂在电商销售、外地合作中遇到的语言障碍,团队整理出“电商平台沟通用语”等实用资料,助力企业通过标准语言精准对接市场信息,提升品牌传播效率,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语言基础。


石科村的推普实践是团队服务的起点,而非终点。延安大学晨露·三下乡富平支队暨延河声韵推普助农团将持续关注农村通用语言普及情况,探索长效帮扶机制,深化与特色产业的联动,用普通话助力产销衔接更顺畅。全体队员也将以此为契机,深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事业,为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乡村振兴,以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青春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