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高婵 刘莉 闵一凡 核稿:张 彬
为响应我国“共讲普通话,同心促振兴”号召,破解秦晋交界地区方言交流壁垒,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晋声韵”推普志愿服务队联合府谷县清水镇人民政府、清水镇九年制学校,于2025年8月26日在清水镇九年制学校多媒体教室开展“秦晋声韵·共话振兴”普通话推广实践活动。清水镇九年制学校3-6年级学生、教师代表齐聚一堂,以语言为桥,共赴一场“学普用普”与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
一、开场明义:以语为媒,锚定振兴方向
活动伊始,主持人向在场参与者详细介绍活动背景——清水镇地处秦晋交界,群众日常使用方言时易出现“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混淆”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跨区域交流与信息传递。随后,清水镇领导在欢迎词中强调:“说好普通话不仅是打破地域沟通障碍的‘钥匙’,更是推动清水镇农产品外销、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器’,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色与速度。”一番话让在场人员深刻感知到推普工作的现实意义,也为活动拉开了务实暖心的序幕。

二、知识筑基:从历史到现实,读懂普通话的“三重价值”
在“普通话与规范字基础”讲解环节,志愿服务队以“历史+现实”双维度展开,让知识传递更具温度与深度:
志愿服务队从雍正帝设立正音书馆推行北京官话的故事切入,结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核心定义,让参与者明白普通话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有深厚历史脉络的通用语言;
立足本土:展示清水镇当地商铺招牌、宣传标语中的用字案例,解读简化字与传承字的规范用法,让“规范字”从书本走进日常生活;
放眼全局:通过“我国56个民族拥有80多种语言、40种左右现行文字“的国情介绍,以及秦晋地区民族团结、农产品外销、农村电商发展等实际案例,从政治(促团结)、经济(助发展)、文化(传民俗)、科技(适时代)四个维度,讲清“为什么要推广普通话”,让抽象的“意义”变得可感可知。

三、重点突破:靶向解决地域语音难题,趣味方法记心间
针对清水镇群众的语音痛点,本次活动特设“常见易错字词训练”环节,精准对接当地生活场景:
地域易错词专项练:筛选“打烊”“龟裂”“气氛”“订正”等与群众日常相关的易错词,结合具体场景讲解读音与用法;重点对比训练陕北方言中易混淆的zh/ch/sh与z/c/s、n与l等声韵母,志愿者现场示范、逐人纠正,确保参与者发音规范;
趣味记忆有妙招:传授“字形联想记忆法”——比如区分“徇私”的“徇”与“旬”时,结合“徇”含“顺从、曲从”字义,联想“因私而曲从”的语境加深记忆;推广“语境应用记忆法”——为“殚精竭虑”“长歌当哭”等词语搭配清水镇乡村振兴工作场景造句,让生硬的词语变成“能说能用的活知识”。

四、互动升温:趣味挑战乐翻天,老少共学氛围浓
互动体验环节将活动氛围推向了高潮,志愿者设计“分级挑战”兼顾不同年龄层参与者:
绕口令大比拼:“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张一行”“杜拉拉与李老拉”等经典绕口令轮番登场,孩子们争相举手展示,在反复练习中纠正发音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
断句挑战显智慧:基础题“这几天天天天气不好”“小偷偷偷偷东西”让大家初步感受汉语的精妙;进阶题“你早上早点点早点早点点上早点吃”则引发热烈讨论,参与者们互相探讨、尝试断句,在趣味比拼中掌握语言逻辑。

活动尾声,一场“文化传承”环节让语言与情感深度交融:全体参与者齐声诵读《春晓》《咏柳》等经典古诗,朗朗书声回荡在教室;随后,《爱我中华》的旋律响起,师生、村民手拉手合唱,嘹亮歌声中饱含对家乡的热爱、对国家的深情,也凝聚起“说好普通话,助力乡村振兴”的共同信念。

此次活动不仅让清水镇参与者掌握了基础普通话发音规范,更营造出“人人学普通话、人人讲普通话”的良好氛围。下一步,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晋声韵”推普志愿服务队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搭建与基层的长期联系,把“推普课堂”搬到田间地头、商铺农家,以语言为桥,为清水镇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注入更多“声韵力量”,以实践践初心,以行动担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