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陈俊立 何嘉玲 曹慧慧 核稿:刘建华
2025年4月16日,学科思政24全体同学于马克思主义学院202智慧教室开展了教学技能实训的第十五期活动。本次实训活动讲课人为何嘉玲和曹慧慧两位同学。讲课的内容分别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和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何嘉玲同学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一课第一框《法不可违》。她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严肃性与违法的后果。课程导入环节,她以视频《什么是法律》为引,迅速聚焦"法不可违"的核心主题;新授阶段,借助"蜡笔小球"新闻事件,生动阐释法律的规范作用,随后结合真实案例,系统讲解违法行为的定义、分类及判定标准,并通过课堂案例分析即时检验学习效果。最后回归课本,以情景教学的方式,深刻剖析违法行为须承担法律责任的内在逻辑,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与行为准则。
教学过程中,何嘉玲灵活运用多元教学策略:以讲授法搭建知识框架,以自主探究法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明晰违法行为的法律边界,树立"法不可违"的行为底线。
试讲结束后,高布权老师与赵海龙老师从不同维度提出优化建议。高布权老师指出,在违法行为分类的教学呈现中,需在表格中清晰标注各类违法行为对应的法律后果,强化学生对法律惩戒严肃性的认知。同时强调,板书设计应科学规划,避免因布局不当干扰教学节奏;建议进一步提升课件的视觉设计水平,并提前做好视频素材的播放测试,确保教学环节流畅衔接。赵海龙老师则从细节与深度两方面提出指导:一方面要求教师规范汉字书写笔顺,以严谨的示范发挥榜样作用;另一方面建议在讲解法律责任板块时,通过增加典型案例,深入剖析违法行为的严重社会影响,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与国家育人目标,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法律约束与成长要求的内在关联,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曹慧慧同学的授课内容为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二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在课堂导入环节,她以一段生动的视频切入,展现了延安时期无数有志青年不畏艰难、奔赴革命圣地的历史场景,由此引发学生思考“青年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主题。在新课讲授环节,她采用议题式教学法,围绕两个核心议题展开。 议题一:青年如何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结合延安青年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动机,逐步归纳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及产生。议题二:青年怎样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她通过播放《中国青年,好样的!》视频,并结合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青年投身国家建设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不同时代青年选择的异同,最终总结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与标准。在课堂总结部分,她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强调“个人梦与中国梦的统一”,激励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成就更有意义的人生。
在评课环节,高布权老师和赵海龙老师提出了中肯的建议。高布权老师指出,导入环节可结合已学知识价值观,建立更紧密的知识衔接;对核心概念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定义需进一步深化解析;案例选取应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增强课堂共鸣。赵海龙老师建议优化板书设计,做到简洁清晰,同时加强粉笔字书写训练;针对高中生思维特点,适当增加教材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提升课堂思辨性。

本次实训结束后,两位老师从学生的教学教态、备课、教学模式以及板书设计等方面给出了实质性的建议,在肯定两位同学认真备课讲课的同时,也点明了作为一名中学思政课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结合时政给同学们进行灌输。相信同学们在日后的备课中会不断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