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罗雨欣 惠嘉欢 高彬 陈明明 核稿:刘建华
2025年9月5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迎来第六十六期,活动在我学院一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此次读书会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围绕三部经典文献展开深入研讨。活动中,2024级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罗雨欣、惠嘉欢、高彬三位同学依次登台,就各自研读经典文献的心得与见解作了详细报告分享。
第一位分享人罗雨欣选择了《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当中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大家作了汇报。她将本次汇报的内容分为了四个方面,即历史背景、文章内容、相关研究、个人感悟。首先,在汇报之文章内容之前,她带领大家深入了解了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她将此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分为三个部分,依次从“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处境”“土地革命时期道路的初步探索”“国内国际形势的影响”进行了细致地讲解。其次,她从“对红军前途做了有理有据的分析”和“对红军行动策略提出了可行性分析”两个方面分别为同学们详细讲解了此篇文章。再次,她带领大家学习了近年来学界对于此篇文章的相关研究,从“版本考辨”“精神意涵”和“现实启示或当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使同学们对此篇文章近年来的学术动态有了清晰的认知。最后,她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坚持党的领导三个角度与同学们分享了她对于此篇文章的个人感悟。此篇文章的汇报内容翔实、思路清晰,使参会同学受益颇多。

第二位分享人惠嘉欢对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阅读分享。首先是文章的历史背景,一是抗战形势下的思想文化动员需求;二是革命根据地文艺发展的现实需求。其次是主要内容,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艺应该为人民大众服务;人民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文艺从属于政治,又反过来影响政治;文艺批评分为政治标准和文艺标准;广大文艺工作者都能积极投入整风运动,创作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再次是文章的历史意义。第一,确立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方向;第二,构建革命文艺理论体系;第三,推动文艺实践的革命性变革;第四,影响中国文艺发展的历史进程。最后将这篇文章与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进行了对比。一是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二是从“以工农兵为主”到“以人民为中心”;三是从“服从于政治”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四是从“文艺大众化”到“文艺创新话”。传承主要是两者之间的共同部分,指出文艺作品始终要深入人民,扎根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第三位分享人高彬对《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阅读分享。该同学分别从写作背景、内容解析、文献综述、现实启示四个方面进行解析。首先他从抗战形势的变化、国民党的反共活动、党内建设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刻探索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写作背景。其次,他为大家详细讲解了文章的内容,分别从两个章节对文章进行的深刻的分析。再次,他梳理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学术史脉络,让大家了解到关于本篇文章最新学术前沿动态。最后他整理了本篇文章的四条现实启示,分别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突破;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发展方向的正确性;坚守人民立场,以群众路线凝聚发展合力;坚持自我革命,以党的先进性应对风险挑战。

本期红色读书会把革命先烈的信仰故事读成身边事,把苦难辉煌转化为奋进动能,真正实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合一。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书为媒,让红色力量在一次次翻页声中扎根、发芽、结果,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