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六十九期

2025年09月26日 19:18

撰稿:王博强 闫晓越   核稿:刘建华

2025年9月25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研读”系列学术活动第六十九期在公共管理学院103教室圆满举行。本次活动围绕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研读和交流。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研究生廖嘉豪,2025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王博强、闫晓越三位学生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汇报和分享。

分享会开始,廖嘉豪首先就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逻辑、历史脉络、阅读方法的学习经验对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分享和指导,之后,对本次学术活动的分享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内容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对写作大背景作了情景导入。

第一位分享人王博强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笔记本一)中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进行了分析和解读。

首先,他分享了异化劳动理论提出的时间和理论背景,以及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维度即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过程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和人同人相异化,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在批判国民经济学的基础上,借鉴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异化学说,并深入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实际中的现象和问题,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提出的对当时社会现象和问题的科学理解。

其次,他指出,马克思在异化劳动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释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关系,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最后,得出结论:社会是从私有财产等解放出来的、从奴役制解放出来的,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来表现的。

第二位分享人闫晓越围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笔记本中关于私有财产与共产主义的内容展开了分享。

在这部分手稿中,马克思从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基本矛盾出发,初步构建了他的共产主义构想,试图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生存困境根源,并探索一条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道路。

闫晓越指出,马克思紧扣“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一核心,在批判当时流行的共产主义思潮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共产主义观点。马克思首先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马克思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人性的粗暴否定。接着,马克思对具有政治性质的三大流派共产主义思潮进行了剖析。马克思指出,尽管“政治共产主义”已经认识到私有财产导致“人的自我异化”,超越了粗陋共产主义的物质层面,但仍未把握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未能理解需要的内在性,也忽视了私有财产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必然作用和积极意义。《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是马克思对“人的自我异化”进行积极扬弃的早期探索,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矛盾的根本解决。共产主义并非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而是通向真正人道主义的必经阶段,是一个历史过程的结果。

闫晓越还谈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诸多观点,对今天我们理解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探索等方面,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她呼吁大家重视经典原著的深入学习与理解,不断夯实理论根基。

在每位分享人结束分享后,廖嘉豪博士进行总结,并从每位分享人的PPT制作、内容选择、个人讲解以及后续的原著学习方法、读书会分享方式的改进等方面提出了极具价值的个人见解,为同学们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经验。